灸法效验录

 窦材《扁鹊心书·大病宜灸》曰: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窦材灸法》 (计五十条)   一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一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一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一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一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一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一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一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一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一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一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一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一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一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一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一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一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一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一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   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一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一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一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一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一瘰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一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一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一香港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一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艾绒制法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今在处有之。惟蕲州叶厚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依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炷依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燃艾火   《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番部用镔铁击阶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痛,用腊烛更佳。”灸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凡病在上部者,肩yu、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一、常见症状及杂病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大杼、肝俞、肾俞、次廖、委中、承山。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可以多针少灸。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大椎、阳陵泉、隔俞。二、呼吸系统疾病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天灸大椎穴。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肩井、风门、至阳、隔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三、循环系统疾病百会(轻灸)、风驰、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午前空腹各灸7壮。2、膝眼灸,艾柱亦稍大。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4、足三里、绝骨。以上任选一方。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同冠心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四、血液系统疾病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风门、隔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五、消化系统疾病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手三里、曲池、厥阴俞。膻中、巨阙、中脘、、内关、隔俞、至阳、足三里、内廷。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足三里、内廷、公孙。天枢、足三里。良效。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隔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六、神经系统疾病病初发小艾柱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膻中、巨阙、期门、章门、隔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肩禺、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曲池、郄门、内关、劳宫。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少海、支正、通里、神门。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八邪、上八邪。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风池、天柱、大椎、肺俞、隔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隔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委中、合阳、承山。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急灸关元二三百壮。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八、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八俞(第8胸椎旁开1寸5分)。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九、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其它: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十、地方病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重灸神阙、筑宾,有救急之效。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克山病是一种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带的以心肌病为主的疾病。用针掏背部的汗毛孔可见如类似羊毛的纤维十一、外科及皮肤科疾病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卷灸。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30——壮。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夺命灸(在肩禺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灸局部。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局部灸可以止痛。在病灶局部的中心直接灸或艾卷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肩禺、曲池、阴陵泉。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艾掺雄黄灸局部,直接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灸隔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灵台、隔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大敦、太冲、三阴交。曲池、外关。隔俞、曲池、血海。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十二、妇产科疾病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隔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产前一个月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直接灸至阳亦佳。隔盐灸神阙。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气海、合谷、三阴交。合谷、三阴交(针)、至阴。血海、大敦。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十三、儿科疾病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风门、肺俞、尺泽、太渊。身柱、灵台。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风门、身柱、肺俞、尺泽。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身柱、中脘、足三里。脾俞、中脘、合谷。然谷、神阙。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神阙、内关。关元、中极、阴陵泉。身柱之灸:艾柱为米粒1/3,施灸3壮。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长灸灸,但不宜取穴过多。十四、五官科疾病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心俞、肝俞、童子寥、赞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陷谷。或三阴交。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听会、翳风、太溪、四渎、契脉、角孙。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十五、艾滋病、早老性痴呆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壮,间日1次,连灸半年至一年,也可对症配穴施灸。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四十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特效穴荟萃   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2:乳腺增生.肿块特效穴,第4腰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大肠腧周围),用酒精棉擦,皮肤颜色红色重的,用1.5寸针刺用力1分钟,刺骨膜,症状重的当时即效,疼痛大减,肿块变小,症状轻的,无疼或由小变没,需加中药配合。第4腰椎后正中线旁开1.5寸,无准确的地方,因在它的1.5寸左右用酒精搽一片,最红的地方便是针的穴位,直刺应是髂骨上。   3: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4: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5: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6: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7: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8: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9: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10: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11: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12: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14: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15: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16: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3妇科病证   17: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18: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19: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20: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21: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22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23: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24: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25: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26:戒断综合征:******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27: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28、曲池穴——治臂痛要穴。   主治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等,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特别注意:按摩此穴容易造成孕妇流产)   29、性能仙骨穴、肾俞穴、气海穴、关元穴和足三里穴   1、仙骨穴:提高性欲以指压“仙骨”穴最为有效。仙骨位于尾骨上方3厘米处,它能促进性荷尔蒙分泌,提高性欲。位于仙骨上方2厘米左右之处的穴位,只要加以指压,对消除疲劳有莫大功效。指压“仙骨”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3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日不间断,则必能使你返老还童,精力复生。   2、关元穴:前正中线脐下3寸。属任脉。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主治泌尿、生殖器等疾病。   3、气海穴:前正中线脐下1.5寸。属任脉。“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4、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按摩肾俞穴可以促进人体荷尔蒙的分泌,提高肾功能,促进性能力。按摩方法:两手的大拇指按于肾俞穴,其他四指包住腰部。用力按压5秒之后,慢慢减压,5秒之后再按压,反复按摩20次。   5、足三里:人体第一强壮穴,功用:健脾胃,助消化,治风湿,活经络,增免疫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ys/10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