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疾病治疗 >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1 >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1
书名: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作者:李录李录著名投资人,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年出生于中国唐山,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同时获得三个学位,分别为经济学学士、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及法学院的法律博士。年底,李录创办喜马拉雅资本。自年月以来,他一直是公司基金HimalayaCapitalInvestors,LP的投资管理人。李录因其职业生涯和社会活动等曾获诸项荣誉。李录的生平被收录于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FamilyofVoices”中。年,李录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的著名演讲。李录目前系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成员和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他还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全球青年总裁组织、太平洋协会和百人会成员。序一芒格评李录——查理·芒格为什么李录如此成功?我觉得部分原因在于,他可以说是中国的沃伦·巴菲特。这点帮助很大。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在中国市场“捕鱼”,而不是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这里已经被过渡捕捞,渔民太多了。中国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无知和惰性认知的盲点,因此为他创造了不寻常的机会。捕鱼的第一条规则:“去有鱼的地方捕鱼。”捕鱼的第二条规则:“千万别忘了第一条规则。”李录恰好去了鱼很多的地方捕鱼。我们其他人就像那些鳕鱼渔民一样,试图去已经被过渡捕捞的地方寻找鳕鱼。当竞争太激烈时,你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问:您在李录身上看到了什么和其他中国投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从他的传记来看,他更像是个局外人。他和托德·康姆斯、特德·韦施勒(ToddCombs和TedWeschler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官)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去年您和李录一起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原因是什么?我接受采访是因为李录叫上了我。有时候我会做这样的事,在这方面我有些“愚蠢”。采访中我只是如实回答了那些问题,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答案就是李录不是常人,他是中国的沃伦·巴菲特。他非常有天分。当然,我也喜欢批评他,但这是我们之间相处的乐趣所在。我今年已经95岁了。95年里,我把芒格家族的财产交给外人管理仅此一例。结果如何呢?不用猜也知道,这就是李录,他已经本垒打直接得分了。这太了不起了,也是极其罕见的。从此以后,有了李录的先例,我还会挑选别人吗?顺便说一句,这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找到一样东西,能让我们大有所为,那我们对那些比不上它的东西就不必再看了。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生活,因为比李录更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我只需要静坐着等待。花些时间安静地坐着等待——这看似无为的做法却充满了智慧。相比之下,很多人都太过于活跃了。问:很多人都会问您如何决定要做什么投资或交易,您的答案是这是一个比较快的过程。我的问题是,您如何判断一位基金经理或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格和诚信?您需要多长时间能做出判断?您会在他们身上寻找哪些特质?现在我找到了李录,我不会再去找别人了。所以你向我提这个问题是找错人了。找到比李录更出色的人的概率有多少呢?所以对我来说,做这个决定非常容易。回到你的问题——你需要的是李录,但我不知道去哪里再给你找一个。.节选自查理·芒格在年报业公司(DailyJournal)年度股东大会上的演讲。序二得道者多助——常劲我与李录君0年前相识于北京。彼时我在北京大学读大三,而他是南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大约一年后,我们又在美国旧金山见面。那时他是耀眼的明星,被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学院录取,名字常出现于中、英文各大媒体。而我刚到美国不久,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附近的穷人区,正在为生计苦苦挣扎,对前途一片茫然。在当地一个大型活动中,他是台上的演讲者,我是台下芸芸听众之一,他竟然在人群中一眼认出我,走过来热情地与我拥抱,让我感动不已。从此,我们成为好友。年我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录取,机缘巧合竟然成为李录君的同班同学,一起在哥大度过了两年的学习时光,一起毕业。毕业时,李录君同时取得三个学位——哥伦比亚学院的经济学本科学位、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法学院的法律博士学位,是哥大历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三个学位的学生,并作为学生代表在哥大年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投资人,一年后就创办了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并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而我则加入了波士顿的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年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离职创业,失败后加入了一家初创的网络媒体公司。年,当我决定要离开这家公司时,李录君邀请我加入喜马拉雅资本,从此成为他的工作伙伴,一眨眼到今天已年了。实际上,从离开商学院到加入喜马拉雅这段时间,我们的职业轨迹也一直有交集。他是我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又是我后来加入的创业公司的主要股东。离开学校进入商界后,我的人生道路和他紧密相关,一直得到他的帮助。我常说他是我人生中的“三老”,别人听了总以为我在开玩笑。年轻时说他“老”的确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但他真的也是少年老成。现在我说的“三老”却是认真的,是老友、老板和老师。说李录君是我的老师,并没有恭维的意思。李录君热爱读书,知识渊博。他想问题特别深,问起问题来就像针锥一样尖锐,任何想法和说法如果有漏洞,到了他这里都无法蒙混过关,都会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而且他说话特别直率,不讲人情,不管你是至亲好友,还是专家权威,都一针见血,直接扎在你的痛处,所以也常常惹人反感。开始与他接触的时候,这一点让我很不舒服,觉得他太“圪”,太锋芒毕露、不留情面。后来慢慢了解他的个性如此,对个人并没有任何成见,只是看到有问题的地方,就会忍不住要讲出来。和他在一起交流,只要放开胸怀,畅所欲言,即便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完就过去了,他绝不会放在心上。而且我慢慢发现,往往最后证明他总是看得更全面,他的观点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特别是在和他一起工作后,由于我们工作的性质更由不得半点不懂装懂的空间,于是我的想法和工作有了更多被他批评的机会。从开始的抗拒,到反思和适应,慢慢到敞开心胸向他学习,渐渐懂得他的这种“对知识的诚实”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价值观,驱动着他在投资上不断精进,在思想上探索求真。今天回头来看,他教我的不仅是价值投资的真谛、学习和研究的真谛,而且是做人的真谛。感谢李录君这么多年对我的耐心,把他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如果在我的事业上、在我的思想上有任何稍稍优于常人的地方,那一定能归功于李录君的教诲,所以我称李录君为老师绝不为过。当李录君请我给他这本文集写序时,我的内心其实很矛盾。能为李录君的文集写序,自然是我人生的一大荣耀。以李录君在事业和思想上的成就而言,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中凤毛麟角的人物,尤其在事业和思想上同时达到如此高度,在我了解的世界里绝无仅有。***因为人生中有很多共同的经历,李录君和我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其中之一是中国,特别是关于中国过去为什么落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了我几十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更谈不上自己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对这样的大问题,我和很多喜欢思考的朋友一样,想一想或者时有见地也就放下了,不再深究,再多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可幸的是,李录君在这方面的思考比我深入得多,而且乐于与我分享,让我受益极大。回顾我和他过去十几年的交谈和讨论,我觉得他是从年、年这两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开始产生质的飞跃。而这两年恰恰是他在事业和生活上都面临巨大困惑和挑战的时候,那时我们经常在帕萨迪纳市政府的花园里散步、聊天、谈心,当然主要是我听他讲。关于中国的话题自然也谈得最多,从历史谈到现代,从文化谈到经济。他的阅读量巨大,知识面极广,大量的信息都是我过去闻所未闻的。年4月,李录君有了把PoorCharlie’sAlmanack(《穷查理宝典》)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想法。《穷查理宝典》是海外价值投资界《圣经》式的经典之一,它囊括了查理·芒格先生毕生的思想精华和重要演讲,内容既有关于投资的,又有关于学习和思考的,还有关于人生的,翻译和出版工作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来完成。李录君的好友、知名作家六六特别支持这个想法,专门把出版人施宏俊先生介绍给我们。施宏俊君在国内出版界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发现优秀作品上眼光独到。我们相约7月在香港见面,商谈《穷查理宝典》的翻译和出版事宜。在香港,因为有好学好问的六六在,李录君特别健谈,从《穷查理宝典》谈到他自己对投资、人生、中国和世界的认识。因为芒格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好学的六六君对天下所有的事都好奇,无所不问,李录君竟然也无所不答,涵盖了金融、商业、经济、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哲学,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对任何问题的回答都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既引经据典,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认识之深刻,已自成一体!年7月中旬至年月底这段时间,我们集中精力翻译、校对和修改《穷查理宝典》中文版。施宏俊君找到李继宏先生做翻译,李继宏的译稿发给我们后,先由我做第一轮的校对,由六六君再次校对和文字润色,最后由李录君终审把关,然后才发回给出版社编辑,力求翻译后的文字符合原文的意思,并尽可能真实反映原作者的行文风格。读过《穷查理宝典》的人都知道,芒格先生一生研究的兴趣范围不仅限于投资、金融和商业,还囊括了硬科学和软科学的各个专业领域。书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历史人物的故事和语录,还有很多风趣的比喻以及芒格先生特有的语言风格,特别是芒格先生善用反向思维和冷幽默,加上东西文化在思维范式上有很多细小的差异,如果对芒格先生的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翻译中自然会有大量的错误。故而即便有李继宏、六六和我三人前期的工作,李录君依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修改和校正。事实上如果没有李录君把关,《穷查理宝典》中文版的翻译质量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在此期间,李录君还写了《穷查理宝典》中文版的序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该文发表后成为长期在网上热传的一篇佳作,我个人以为这正是他本人思想成果发生井喷的起点。年5月5日,李录君在家中举办了一个私人聚会庆祝《穷查理宝典》中文版的出版,邀请了南加州各界朋友参加,并在邀请信中附上了他给《穷查理宝典》写的中文序言。聚会结束后,有几位朋友留下来,听李录讲人类的进化和中国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进化论的原理解释文化的形成。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李录君和时任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马清运君讨论的一个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李录君用地理在人类进化中的影响很有说服力地解释了建筑设计中使用树木和草坪的原因。此后近两年的时间,当我们在帕萨迪纳市政府的花园里散步和聊天时,他讲的最多的是如何用进化的观点看待各种问题,包括投资中国的问题。他给我详细讲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贾雷德·戴蒙德(JaredM.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Steel)、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莫里斯(IanMorris)的《西方将主宰多久》(WhytheWestRules——forNow)、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MattRidley)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TheRationalOptimist:HowProsperityEvolves)以及生物学家及人类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O.Wilson)的《社会性征服地球》(TheSocialConquestofEarth)这四本书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己在研究中国问题时的一些重大发现,特别是在为什么现代化没有在中国发生,以及中国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上,他已然形成了一套独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最开始,我的质疑比较多,后来更多的是赞同,最后彻底信服。我鼓励他把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与更多人分享他的思想。起初他十分犹豫,后来在几个不同的朋友聚会的场合,他和在场的朋友们分享了他对人类文明史和现代化的最新理解,令大家耳目一新。年8月的一天,我拿着录音笔,请他把关于人类文明史和现代化的理论从头到尾讲一遍,我找人整理成文字,正式开始了《李录谈现代化》的文字记录整理工作。此后近8个月的时间,由李录君口述,我和喜马拉雅的同事做文字整理,整理好的文字再经过李录君亲自修改和校正。20年4月初,我们终于完成了《李录谈现代化》的第一个版本,恰好是他47岁生日当天。完成后我们把这篇近5万字的长文发给朋友们相互传阅,获得大家的热烈反响,国内竟然还有朋友把文章印成了一本小册子,做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虎嗅网的创办人李岷读到这篇长文后联系李录君,希望在虎嗅网首发。经过李录君再次修改和编辑,年5月正式以《李录谈现代化》系列专题的形式在虎嗅网发表,分成6篇,每周发篇,同时也在李录君个人的微博发表。系列文章发表后,每一篇都在网上热传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成为当年虎嗅网最热门的系列文章。***本书的上篇“文明、现代化与中国”收录了《李录谈现代化》系列的6篇文章。《李录谈现代化》应用新史学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李录君个人0多年积累的思考、解读和论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的诞生和发展提出很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中国未来,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以及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的一些探索和预测。在他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有幸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并直接同他进行深度交流和脑力激荡,我对他的思想体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通过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