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新篁张家花园ldquo解元第r

(张廷济故居图)

编者按:

余虹先生原文,共计两万四千余字。其中,不仅对张家花园“解元第”的建筑布局、规模进行了详细梳理,而且在介绍多数建筑时,罗列出了大量相关诗文。这些诗文,有的出自张氏族人笔下,有的为张廷济一众友人书写。诗文的引用,凸显了新篁这座江南园林厚重的文化气息。然而,囿于刊登篇幅限制,同时为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多数诗文及史料未能刊出。通过原文中详尽的诗文、文献,可见余虹先生为此文付出了极大心血。他这种严谨而周详的写作态度,令人感到钦佩。

一次茶叙,一位友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张廷济家族园林式宅院“解元第”的大致脉络。这位友人儿时曾在那里居住,对于自己成长的地方,一直无法忘怀,充满了情感。通过他的述说,笔者对张氏“解元第”的轮廓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进而激发了进一步探究家乡这座江南园林的愿望。

  

为此,笔者请教了张廷济七代孙张志然,走访了镇上多位知情老人,查阅了大量史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整理完成此文。新篁张氏集家族数代人心血建造的私家园林,在历史动荡中已不复存在,我们不妨一起通过笔者的文字描述,寻访旧地,神游一番。

秀美溪畔解元第

新篁张氏,在嘉兴文化历史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氏家族,是明清年间嘉兴新篁镇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煊赫一时。张氏始祖,在明嘉靖年间从安徽徽州迁入,定居新篁,从事绸布业。张氏兴旺,起于乾隆十六年()张廷济之父张镇(国子生)担任“新篁里正”后,终于咸丰十一年()张廷济之孙张晋燮(文学家、诗人,廪贡生,候选训导)死于太平军战乱,共历百余年。

  

其家族核心代表人物张廷济,在清中期江南一带赫赫有名,对嘉兴后世文化人影响深远。

(张廷济像)

张廷济(~),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诗人、画家、篆刻家、收藏家、书法家。年,17岁的张廷济即为嘉兴县学官弟子第二名,年中解元。其子张庆荣(~),道光丙午年()解元。张庆荣博学敦行、天性孝友、慷慨好施,时人将他们父子二人誉为“两世秋元”。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父子解元,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新篁一地,张氏“解元第”被人们惯称为张家花园,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群。当年,它矗立于新篁丁溪(古称莘溪)北岸,位于玉带小溪中间的“带扣”处,占地20余亩。

  

这玉带小溪,曾是新篁镇东南角的一条小溪流,如今已经消亡。当年,小溪南北向,南端位于新篁止庵,与东西向的罗汉塘相连,罗汉塘南岸旧有骑塘寺。玉带小溪往北横穿丁溪,并沿着太平禅院东墙一路而北,在迎龙庵外折往东北方向,至三泖的萧王庙旁为止,约2.8公里长,最宽处近3米,最窄处不足1.5米。整条小溪连接了新篁里二十景中的“止庵丛桂、骑塘残雪、南舍春耕、溪南补竹、丁溪新涨、太平晓钟、迎龙梵磬、停水春泛”等八个景点,沿途风景秀美。

  

“解元第”坐西朝东,门口就是玉带小溪。赭红色的围墙,映衬屋顶的碧瓦,远远望去,一片红墙黛瓦,间或绿树成荫。这座建筑群的外墙约一丈高,厚一尺有余,全由赭红色石块堆砌而成,墙面光滑平整。大院的外墙,使用熟糯米配熟石灰再加老明矾与河沙作建筑材料,和现在的水泥相比,有韧性且更加牢固。

  

张家花园院落宽绰疏朗,园与园自成天地。竹林、古树、花木、鱼池、石桥、曲径、楼阁、湖石、亭子皆成小景,如诗如画,让人赏心悦目。其间的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又有游廊连接,既有很强的私密性,起居又十分方便。各单体建筑,画栏雕墙,分别配以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的梁檐构件和华丽多变的廊前挂落,缀以工艺精湛、刀法细腻的木刻、砖雕等。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美好的小天地。

  

张家花园大门上方有匾额“解元第”。该匾额,为清中期最知名的金石学家阮元所题。阮元不仅为朝廷重要官员,更学富五车,精通经学、训诂学、金石学,被酷爱金石学的张廷济尊为恩师。

  

解元第匾额上还有阮元题跋,跋文云:“至元志所载履仁乡,今里人呼之为新篁里,叔未解元居此。”阮元并附诗一首:“诗人旧事传梅里,名士新居在竹里。解得楚词篁字意,清阴满地绿如天。放梢新竹密围楼,金石奇文自校雠。学得齐桓陈柏寝,也应权拜小诸侯。”

  

阮元诗中的梅里,位于新篁留驾浜,因有大小两个梅园,亦称梅园里。

  

张家花园正门与玉带小溪之间,为南北向的寿母街。寿母街沿玉带小溪而砌,街面是长条花岗岩石,溪岸边全由汉白玉石护栏环绕。寿母街南边尽头处,为小新溪桥。

  

玉带小溪东岸,与张家花园隔河相对的,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吏部尚书吴鹏之弟吴鹤“进士第”的西墙门。

张氏数代造园林

进入张家花园“解元第”门厅,穿过屋内长25米、宽13米的回字形天井,正面便是两层七开间的“醇雅堂”(新宅)。左右为“诵德堂”与“古槐堂”,亦是两层楼高。

  

醇雅堂、诵德堂、古槐堂三座建筑,地基比天井高出一层台阶,各自有其建筑风格。建筑内墙,是平砌的青砖,地面为四方地砖。底层外墙,窗台以下的墙面,青砖外贴了赭红色石头。

  

在回字形天井的四围,有宽一米左右的雨水槽,雨水槽四个面上筑有四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使正堂和门厅之间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庭园内植有花木,置有盆栽。这精心构建的徽式方寸天地,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

  

“醇雅堂”(新宅)西南侧,相距数十步之处,为旧醇雅堂。新旧两座醇雅堂同时并存,新宅曾为张廷济之父张镇所居,旧醇雅堂则是张镇之兄的居所。

  

旧醇雅堂之地,原属清初进士王士麟。王士麟,乃张廷济继祖母之曾祖,顺治年间举人。其宅第后来售予张氏,即张廷济所居醇雅堂(旧宅)之宅基。

  

新醇雅堂北侧的诵德堂,是张氏纪念母亲教诲所建。张廷济著有《诵德堂赞》一文,曰:“祖德克念,母教是敦。世传孝友,用诵清芬。唯孝伊何,学有根原。唯友伊何,只事哲昆。华堂洁养,夕膳晨飱。匾曰诵德,长宜子孙”。

  

在醇雅堂宅西,为坐北朝南的溪阳诗屋。嘉庆兵部左侍郎赵谦为溪阳诗屋书写了匾额。溪阳诗屋前,有一古井,称为葛仙井。

  

张家花园内,有条小小的珠溪。它起自玉带小溪,穿过张家花园向西,汇入青龙河。两座石拱小桥横跨珠溪,连接了张家花园的南北。

“听雨轩”在珠溪之西,横跨于珠溪上,为张廷济之弟张季勤所居。张廷济作有《季勤弟听雨轩》一诗:“买得溪西地数弓,白头夫妇住梁鸿。绿蕉窗梦都清稳,绝胜巴山夜雨中。羁人远客惯多情,总怕芭蕉雨打声。老屋新居无几步,莫愁飘泊在彭城”。

  

穿过旧醇雅堂庭院,西南侧是春晖草堂。春晖草堂为张廷济堂兄张灏所建,其堂额,出自著名的刘墉之手。

  

春晖草堂之东南,有座南舍别墅。南舍别墅位于珠溪北岸,靠东,临珠溪,坐北朝南。春晖草堂西,为双悟书屋。双悟书屋西,为同隐书屋。

  

春晖草堂西北,为寒玉楼。此处是张廷济女儿张常熹出嫁前的居所。寒玉楼后,为远峰阁。

  

旧醇雅堂南为“寿堂”,寿堂之后为鹤来堂。

  

鹤来堂西向,旧属王士麟居所。相传明代有冶炼之人来到新篁,借用此宅,设坛念经做法事,引得仙鹤来集,因此得名。年,王氏将此处售予张家。

  

南舍别墅往南,过珠溪上的小石拱桥,原先是张廷济于嘉庆十四年()七月所购的一处旧圃桑地。

  

购得圃桑地后,张廷济之父张镇命其建造房屋,旁植花果,作为张镇的娱老之所,并命名为颐园。张廷济于次年春建楼房三间,楼房间回廊联结,中楼坐北朝南,两旁分别坐东朝西与坐西朝东,皆为三层楼房。篁里人称之为跑马堂楼。建筑未完工,张镇即病故,张廷济便将其命曰“考堂”,塑先君像于中楼。

  

颐园西北角,有多棵从净相寺移植来的槜李树。为便于更好地赏李、品李,张廷济还特意在槜李树林中筑一“小槜李亭”。

  

小槜李亭的匾额,为吏部主事沈叔埏书写;阮元题跋其上,翰林院御史冯浩又撰“珍果擅名征鲁史,仙根分种托儒家”一联相赠;清书画家冯洽,曾为张氏绘有《仙根分种图》。

  

小槜李亭旁,有崇正井。

(今日依旧可见的崇正井)

《竹里述略》记载,崇正井旧属陆氏,后归张氏。张廷济建考堂前,井已不存,据传是在明末时填塞。嘉庆丙子年(),张廷济命人挖井,至深一丈及底,得崇祯钱五百。井当为明以前旧迹,因有崇祯钱,遂命名崇正井。

  

竹三味斋,在小槜李亭西,为竹写真之室。竹三味斋外,三径围绕,翠竹万竿,植有方竹、佛肚竹、罗汉竹、龟甲竹、金竹、紫竹、银丝竹、斑竹、紫蒲头石竹、鹅毛竹、小寒竹及大型黄金间碧玉竹等各式竹子。

秀美溪畔解元第

诵德堂西北,为世美堂。

  

年,张庆荣中解元。在道光二十八年()间,建成世美堂,并请刑部侍郎戴熙题写了匾额。

  

年,张庆荣又于世美堂之后,构屋数处,广延好几亩地,四周围墙,题名“美园”。美园地基旧属蒋氏东园废址。园内有池,池上有洲,洲上还有池。有古树、假山、修竹,四时花卉,池与洲有小桥相连。其中十余株古树,树龄都在好几百年以上。所植花卉有净瓶(梵语谓“君特”)、紫荆、桂花、红梅、蜡梅、林檎、芙蓉、水仙、金针、紫藤、木香、蔷薇、梧桐等。果树栽培有白桃、芭蕉、樱桃、枇杷、槜李、杨梅、葡萄、水梨、柑橘。美园似花园又似果园,四季飘香不断。

  

后来,张庆荣在美园内又建有竹二分居、分甘小亭、桂馨一山居、翠墨轩、米舫、稻香楼等建筑。

  

在珠溪旁,张庆荣为妻子朱莹建有三层的“兰心阁”作为书房。朱莹著有《兰心阁诗稿》。兰心阁之西,为正味斋。正味斋之西,为天闲书屋。

  

美园的东北,是翠墨轩。北边是溜石斋,为张廷济侄子张上林居所。

  

溜石斋后为桐荫楼。桐荫楼后,为仙壶室。

  

仙壶室内,曾收藏着名贵的国宝级“一滴壶”及名家时少山所制的名壶“方壶”。

(一滴壶)

张廷济对于紫砂壶情有独钟。一滴壶,系明末宜兴微型紫砂壶名家惠孟臣作品,是国内迄今发现最小的一件,高3.8厘米,口径2.8厘米,腹径4厘米,底径2厘米。现收藏于嘉兴市博物馆。

  

仙壶室之后,为听莺村舍。

  

美园之北,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仪阁了。

  

清仪阁,建于清嘉庆八年()前后。东向,两间,阁四围广植翠竹。这里是张廷济藏品收储之所。

  

清仪阁内的藏品有:上至商代,下至明清的鼎、彝、尊、罍、戈、剑、泉、范、金石、象齿、瓦甓、砖墼、版干、瓷漆,自碑碣、赋咏、简牍、铭识、篆隶、图画、刻削、髹饰(漆器)、古官私印、名人手稿、草木之品。

  

清乾嘉以后,朴学兴起。经学大师大都爱好收藏古文物,注重金石训诂,许多人有金石图录类书籍传世,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最为著名。张廷济即为阮元入室弟子。

  

据《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张廷济“每一器一碑入手,即能知其真伪,别其源流”,所拓商周秦汉古彝鼎铭文达千种;所储石刻,自石鼓文以下至宋金元亦千种;藏石有唐天宝七载修子产庙碑、颜鲁公残石;其他如汉晋古砖、秦汉古瓦等,“亦不让古收藏家”。

  

现藏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原拓手稿本,是最能反映张廷济金石思想的集大成者。该著作共10册,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件,题跋的时间从年到年,共22年。这些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又多为其本人所拓。他在每幅拓影旁都撰有识文,很多还记录有该器物所得时间、地点、价格,以及形态、大小和色泽等。器物上的文字,作者更是详加考订,加之题跋累累,是研究嘉道时期金石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

清仪阁后,为八砖精舍。

  

八砖精舍,主要收藏张廷济搜集到的各类古砖、古瓦。据资料考证,仅记载搜集时间、经过及来历的就有54种。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汉晋砖八种,故以“八砖”命名精舍。

历史遗存终消散

“解元第”内,另有年廷济之父张镇所造的“太平水龙”一座。这座消防设施,曾救火灾数次,称誉新篁里。

  

道光初年,张廷济的堂兄张灏,在寿母街东面,跨过玉带小溪另筑了“半野堂”,作家族祠祀之所。

  

张氏又筑别墅于新篁镇南星桥北,曰南桥草堂。草堂内有听雨轩,堂后多植甘蕉。草堂匾额,系翰林院编修查慎行(金庸先祖,“清初六家”之一)所题。

  

张氏又另筑水池于“北草堂”。北草堂在南桥草堂之北面,堂前故有黄杨,树龄好几百年;另建有“张村吟屋”。

  

嘉庆中期,张廷济还在新篁西北角的鲍塔胡家巷,购得“南胡”家埭屋二埭。其前埭有“望隆南国”匾额;后埭有“分书补斋”匾额。至张廷济第五代孙,因家道中落,此处房产又转手售回给胡家后人。

  

另外,张廷济还曾在苏州购置清初名中医叶天士的住宅,并寓居吴中一段时间。叶天士故居,在苏州阊门外渡僧桥下塘街叶家弄口。这里,便是张廷济苏州的寓所“眉寿堂”。

(张廷济题赠陈介祺《眉寿图》拓本册页(局部))

眉寿堂为一巨宅。宅朝南,三路七进;中路第三进为大厅,西路后部庭园已毁。叶殁后,其后人将房屋售予张廷济。太平天国时,此处曾被用作“纳王”郜永宽的王府。因为曾住过此宅,所以,张廷济将自己的一部著作命名为《眉寿堂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张庆荣解元之宅,曾被太平天国嘉兴占领军设为官署。太平天国期间,张家“解元第”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清仪阁、八砖精舍,俱毁于太平天国兵乱。其中所藏图书、金石及其他诸多藏品,在建筑被毁后大量散失,留存于张氏后代的只有少许。目前,在国内各省市地方博物馆及两岸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两千多件,其他基本流落于世界各地。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三次火烧新篁。张家“解元第”大部分被烧成了一片瓦砾。清仪阁、八砖精舍故地,仅剩假山一堆、枯井一口、翠竹几丛。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园与颐园间,尚可见珠溪,以及少许花木。后来,张氏故居一部分被收归国有,成为“新篁区政府”驻地。

(张廷济之父张镇捐资所建的太平桥)

年,为了帮助王江泾抗洪,当地政府拆毁了“解元第”东边和南边的围墙,连同张家花园内各条小径铺就的路石,全部作为抗洪物资运送到了王江泾。

  

之后,美园内的石桥也被拆毁,水池填平。原先环绕池塘边、既可当椅凳又作围栏的长方形花岗岩条石,亦不知去向。从此,美园便成了篁里人口中的“张家白场”,成为一片空地。

  

“文革”期间,为了将张家白场改造成新篁镇人民广场,地方政府又将“解元第”剩余围墙的大部分拆毁,连同珠溪两岸的长条石,用于人民广场“司令台”的建造。

  

当存世无几的一棵净瓶花树最后也不知去向时,“美园”遂真正地名存实亡了。

  

新醇雅堂及颐园内一座凉亭、一处假山、两个水池及部分房屋,因住有张氏后人,才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解元第”余下的房屋,都被太平寺收购去,成了太平禅院的一部分。

来源:嘉兴在线图文:余虹

编辑:粥粥、XW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dzz/1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