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疾病治疗 > 识别和测量分解代谢状态的新方法 >
识别和测量分解代谢状态的新方法
翻译:翁倩萍编辑:王剑荣
目的:评估当前分解代谢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以描述长期危重症状态患者的特征。
近期研究发现:危重症期间尿素肌酐比(UCR)升高与肌肉质量呈负相关,持续危重症状态患者的UCR增加更显著。同样,肌少症指数(肌酐与胱抑素c的比值)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肌肉质量密切相关。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升高与肌肉丢失并不一致。尽管GDF-15不能很好评估喂养耐受性,但它与ICU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总结:UCR是一种可用于临床的分解代谢生物标志物。同样,肌少症指数可以用来评估肌肉质量,并根据现成的生化指标间接测量分解代谢。新的生物标志物,如GDF-15的应用还不太明确。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时间的危重症者会有显著的代谢调节失衡状态。然而,目前没有公认的可用来分辨这类患者群体的临床标记物。
在经历初始急危重阶段后,若患者未得到迅速恢复并逐步发展为长期的危重症状态,则会面临获得性肌无力高风险,并造成不良功能预后,增加长期死亡率。这些患者常表现为体重的大幅减轻,肌肉合成和分解的平衡状态转变为以分解代谢占主导的状态。导致骨骼肌丢失的原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行动不便,炎症和能量需求增加有关。然而,有证据显示早期入住ICU患者就表现出肌肉萎缩和坏死,因此,分解代谢不仅限于长期住院的患者。
长期危重症状态患者会并发一系列综合征:持续性危重症,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慢性危重症和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虽然每一个概念都有不同的定义和侧重点,但分解代谢是这三个概念的中心组成部分(图1)。具体来说,PICS是一种病理生理概念,被作为长期危重症临床特征的基础。而持续危重症是一个流行病学定义,它基于一个时间点,即当前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再能够很好地预测疾病转归。最后,慢性危重症是一种类似于持续性危重症的临床描述,但定义不太明确,一般指的是长期住ICU(14天)伴有器官功能障碍者。
分解代谢状态异常涉及多种机制,包括:(1)细胞信号通路,如mTOR和泛素蛋白酶体降解;(2)涉及IGF-1和胰岛素的内分泌轴;(3)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炎症介质的局部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因为这些机制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作用,明确哪些占主导地位,哪些为中间介导环节,是有意义的。
更早地认识到这些过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器官支持和直接潜在干预的持续需求。生物标志物的标准化方法将推动这一领域的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当前干预措施试验研究的结果。
(一)尿素-肌酐比值
尿素-肌酐比值(UCR)是一项较老的分解代谢指标,最近又重新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