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15个作文素材集锦,拯救不会写作文

01毅力/坚持话题:“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成就天才”。素材: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分析:语言大师候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话题:“挫折与成功”,“坚守与放弃”。名言:泰戈尔,“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02

积累的作用话题:“读书与作文”,“积累的重要”。素材: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了,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

“现在有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分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要奇怪为什么看书多的人文章就是高人一等,巴金老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03

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话题:“观察与思考”,“素质教育”。素材:泰国普吉岛流传着一个女孩的故事。当海啸来临之际,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首先发现了海天交汇之处的白色巨浪,她一下联想到地理课本上关于巨浪的知识——就在圣诞节前,她还在思考老师布置的关于巨浪的讨论题目。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的她,立即说服了父母,并和他们一起动员海滩上的游客撤离。当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时,海啸便无情地吞没了这片海滩。分析:蒂利角度——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行动,并产生力量;蒂利的父母角度——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压制。

04

乐观/对生活态度话题:“学会克制”,“习惯”。素材: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里,他陷在巨大的恐惧之中。颤巍巍的铁索嘎嘎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

“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

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

“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分析:有些难以逃离的事情,你永远也不会习惯,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把最坏的都捱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05

生态保护话题:“奇迹”,“成功与坚持”。素材:年的一天,联合国粮食组织将“拉奥博士奖”郑重授予中国的一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她的丈夫于年承包了一片沙荒地,决心将其变为绿洲。不久他因癌症死去,牛玉琴便带着三个儿子继续苦干。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使1.7万亩沙荒地披上了绿装。人们称颂牛玉琴创造的是“绿色奇迹”。分析:牛玉琴的事迹向人们证明了人类改变生存现状的决心和成果。奇迹的产生,没有艰苦卓绝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06

珍惜时间话题:“对生命的态度”,“珍惜时间”。素材: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他认为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下午两点至晚上六点,这段时间内他主要做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六点到夜里十二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他说,这是等于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分析:把一天的时间合理分配,对时间要有紧迫感,从某种意义上讲,珍惜时间就意味着延长我们的生命。

07

热爱理想话题:“对事业的执著”,“生命的意义”,“用生命做一次试验”。素材:巴斯德,19世纪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一次,一艘停靠在波尔多的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巴斯德闻讯后立即赶往那里,希望研究致病病菌。当他来到港口时,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船。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正是靠这种执著的精神,巴斯德才在传染病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科学成就。分析:对科学的执着超过了对生命的热爱——正是因为有巴斯德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才有了今日医学的繁荣景象。

08

治学态度话题:“探索与追求”,“勤奋与学问”。素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越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分析: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09

个人与集体话题:“教育的目的”,“个人与集体”。素材:日本人饭桌上是少不了菠菜的,他们甚至把一种企业组织原则称为“菠菜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了“报告”、“联络”、“沟通”三个方面,强调了职员在不同场景下都要积极与同事、上级沟通。““菠菜原则”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任何一个雇员,从部长到社长,无一例外都需执行这条原则。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能够适应严酷集体生活的有协调性的人。这种教育贯穿着一个基本点,即培养合格的国民。这种国民具有共同的教养、共同的信念。分析: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那么,个人就应该与整个社会融洽相处。这样全体国民才有共同的向心力,这就是日本的教育特点。

10

质变/量变话题:“量变引起质变”。素材: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少多少头发呢?人们无法确认。分析: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

11

教育方式话题:“呵护梦想”。素材: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她的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儿子对母亲说: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

这位母亲并没有责怪儿子异想天开,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分析: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像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

12

习惯的作用话题:“习惯主宰人生”。素材:一个穷人买下了一本藏书,书中夹着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只要找到黑海边一块温热的奇石,就可以点铁成金。于是他开始露宿于黑海岸边,寻找奇石。为了防止重复摸同一块石头,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也未能及时克制。分析: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们身上那些坏的习惯,如果我们不狠下决心下大力气改掉,它们就很可能会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

13

人生的目标话题:“目标”。素材:在英国伦敦,一位名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他的一条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起路来都很困难,可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瞩目的壮举:

19岁时,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1岁时,他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22岁时,他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

28岁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

然而,就在他28岁这年的秋天,却突然在寓所里自杀了。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在他11岁时,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不幸遭遇雪崩双双遇难。父母临行前,留下了一份遗嘱,其中列举了一些高山的名单,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征服这些高山。年幼的斯尔曼,把父母的遗嘱作为他人生奋斗的目标,当他全部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和绝望。因为他失去了目标。分析:斯尔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标,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不断实现人生的目标,更在于不断提升人生的目标。

14

思考的作用话题:“被斥责的勤奋”。素材: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

“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啊。分析: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

15

转化思维话题:“转化思维天地宽”。素材: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因而,他被老板解雇。正在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

于是,他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发了大财。分析:转化思维,常可有柳暗花明,见不同天地。版权说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zlyy/1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