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护理保健 > 盆底康复治疗对子宫脱垂盆底的影响 >
盆底康复治疗对子宫脱垂盆底的影响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子宫脱垂盆底张力、肌力和最大肌电位的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子宫脱垂的35例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变化。结果盆底肌肌力治疗前分别为0级2例、1级17例、2级16例、3级0例、4级0例,治疗后分别为0级0例、1级4例、2级10例、3级11例、4级10例,P0.05;盆底肌1°时基础张力治疗前后分别为.74±43.91、.89±48.74,P0.05;最大肌电位治疗前后分别为8.03±3.14、14.51±5.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治疗可修复盆底肌肌力和张力,提高最大肌电位,改善子宫脱垂患者症状,有效治疗子宫脱垂。
盆底康复;子宫脱垂;盆底肌力;盆底张力;最大肌电位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盆底康复治疗是在盆底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力、张力、肌电位等)可用于对盆底功能诊断、程度评价、预后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目前国内外对盆底张力的研究较少,有一定的前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盆底康复治疗子宫脱垂对盆底肌肌力、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6月至年11月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子宫脱垂患者35例,POP-Q分度Ⅰ-Ⅱ,盆底康复治疗10次,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变化。
1.2诊断标准子宫脱垂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以处女膜为参照点,以阴道前壁、阴道顶端、阴道后壁上的6个解剖指示点与处女膜之间的距离来界定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0期:无脱垂,Ⅰ期:脱垂最远端在处女膜平面上1cm,Ⅱ期:脱垂最远端在处女膜平面上≤1cm,Ⅲ期:脱垂最远端超过处女膜平面1cm,但不大于TVL(阴道总长度)-2cm,Ⅳ期:下生殖道呈全长外翻。
1.3治疗方法盆底康复治疗应用PHENIX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频率为30HZ,脉宽us的电刺激和Ⅰ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30min/次,每周1次,治疗间隔期间嘱患者应用阴道康复器自行训练。
1.4检测方法和疗效判断盆底肌肌力、静态张力和最大肌电位分别采用PHENIX电子压力计、电子张力器和肌电治疗头检测,比较治疗前后肌力、静态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变化。盆底肌肌力3-5级为正常,3级以下为异常。盆底肌1°时基础张力正常为g/cm2,低于正常值,表示Ⅰ类肌纤维张力下降。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和非参检验。
2结果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肌力治疗前分别为0级2例、1级17例、2级16例、3级0例、4级0例,治疗后分别为0级0例、1级4例、2级10例、3级11例、4级10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盆底肌1°时基础张力治疗前后分别为.74±43.91、.89±48.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最大肌电位治疗前后分别为8.03±3.14、14.51±5.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主要问题是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当盆底肌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因损伤而发生撕裂,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张力减低时,可发生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直肠的移位即盆腔脏器脱垂。大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肥胖、分娩、绝经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便秘、盆腔手术史等有关。国内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已婚妇女子宫脱垂发病率为0.04-0.14%,51-60岁妇女发病率0.33%,60岁以上为0.71%。子宫脱垂轻度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患者可有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及阴道内脱出“肿物”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严重者可有排尿、排便困难。
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功能主要是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阴道紧缩度,保证尿道括约肌、直肠括约肌的正常功能。盆底功能评估包括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其改变要较症状出现早,而且指标改变与症状出现严重程度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的检查指标可用于盆底功能诊断、程度评价、预后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盆底功能评估内容包括最大肌电位、肌力、张力等。盆底肌肉纤维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纤维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盆底肌张力即收缩支撑力,肌张力小于g/cm2,提示盆底张力功能低下,在1°时的基础张力小于正常,表示Ⅰ类肌纤维张力下降。当盆底肌去极化肌纤维的密度或数量减少时,最大肌电位小于正常值(30uV),用于临床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或有懒惰肌纤维未激活参与肌肉收缩。子宫脱垂最主要为Ⅰ类肌纤维损伤,有研究表明当Ⅰ类肌纤维肌力2级以下,在1°时的基础张力小于正常值,Ⅰ类肌纤维肌力和张力下降,最大肌电位下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脱垂。
盆底整体理论的基础是:结构决定功能,恢复受到破坏的结构从而恢复(完全或部分)功能。及时进行盆底训练与康复是防治盆底功能障碍的综合措施。盆底康复治疗的意义在于: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针对子宫脱垂采用的康复治疗,可以通过电刺激增加肌纤维数量,使最大肌电位增大;提高肌肉本体感受器敏感性,改善肌肉内环境(血液循环、性激素下降、神经受损、肌肉纤维化等)。本研究通过盆底康复(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锻炼Ⅰ类肌纤维,结果发现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和静态张力明显提升,最大肌电位增大,参与收缩的肌肉数量增多,可明显减轻自觉症状。由此可见盆底康复治疗可以修复肌力和张力,增加最大肌电位,为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文章来源网络
体育竞技类社团HELLO RUNNER跑体育竞技类社团HELLO RUNNER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