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96天中医内科学07第七章肢体经络病

听说长得好看的医学生都置顶了青橘校园

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删]大纲删除内容[新]大纲新增内容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上)

第一节痹证

一、概念

: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a.《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b.《内经》分五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三、病因病机

⑴.→

①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a.风寒湿邪:居处、劳动环境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b.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②内因→正气不足。

a.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b.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⑵.→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四、治疗原则

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治则:祛邪通络。

a.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以舒筋通络。

b.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为法。

c.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祛邪通络、养血活血、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五、转归预后

①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避免久处湿地、感受风寒湿邪;

②注意生活调摄,加强锻炼,调护正气;

③水下或潮湿环境中作业,应加强防护;

④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疼痛剧烈、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

⑤关节畸形、活动不利者,应防止跌扑,以免发生骨折。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病邪的偏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②辨虚实→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久多正虚邪实,虚中夹实。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风寒湿痹

[七版教材内容,高频考点]

[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行痹

疼痛呈游走性。

祛风除湿

散寒通络

防风汤

痛痹

遇寒加重,遇热则减。

祛风除湿

散寒通络

乌头汤

着痹

肌肉酸楚,重着。

祛风除湿

散寒通络

薏苡仁汤

风湿热痹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清热通络

祛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

+宣痹汤

[.]

[.]

变证

附方

邪热化火,壮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舌红少津者。

犀角散

[.57]

痰瘀痹阻

痹证日久,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化痰行瘀

蠲痹通络

双合汤

肝肾虚痹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肝肾阴虚阳虚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培补肝肾

通络止痛

独活寄生汤

[.64]

寒热错杂

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温经散寒

清热除湿

桂枝芍药知母汤

气血虚痹

关节疼痛、酸楚,时轻时重,气候变化、劳倦活动后加重,[+气血两虚全身症状]。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和营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

[.67]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蠲痹汤主之。

[.]痹症的治法有:祛邪通络、养血活血、补肾温阳、健脾益气。

[.]痹症迁延不愈,可出现的病理变化为:气血不畅,痰瘀阻络;病邪入里,内舍脏腑;正气耗伤,气血不足。

第二节痿证

针灸治疗→[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一、概念

: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

a.《素问》→病因病机→“肺热叶焦”。

b.《素问》→提出“治痿独取阳明”。

三、病因病机

⑴.→[.]

①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②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来湿邪,郁遏化热,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

③饮食毒物所伤: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思虑过度,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或饮食不节,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阻于经脉,肢体失养,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养,亦可致痿。

④劳病体虚: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伤及肝肾,精血亏虚;或劳役、房事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发为痿证。

⑤跌扑瘀阻:跌仆负重,颈腰受损,瘀血阻络,新血不生,肢体失养;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润滋养,发为痿证。

⑵.→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

四、治疗原则

⑴.虚证:扶正补虚为主。

①脾胃虚弱者→益气健脾。

②肝肾亏虚者→滋养肝肾。

⑵.实证→祛邪和络为主。

①肺热伤津者→清热润燥。

②湿热浸淫者→清热利湿。

③瘀阻脉络者→活血行瘀。

⑶.虚实兼夹者→扶正与祛邪并施。

*《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则,重视调治脾胃。痿病不可妄用风药,这是另一治痿原则,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正如《丹溪心法·痿》云:“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五、病证鉴别[痿证痹证]

痿证

痹证

痛与不痛[鉴别要点]

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以关节疼痛为主。

肢体活动障碍

无力运动。

因痛而影响活动。

肢体萎缩情况

部分初起就有萎缩。

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脏腑病位→初起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四肢痿软无力,神疲肢倦,纳呆便溏,下肢微肿,病位多在脾;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病位多在肝肾。

②辨标本虚实→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早期常见虚实错杂。内伤积损,久病不愈,主要为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属虚证,但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肌肉萎缩,纳呆,便溏,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补中益气

健脾升清

[.]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肺热津伤[.69]

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清热润燥

养阴生津

[.]

清燥救肺汤[.]

湿热浸淫

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清热利湿

通利经脉

加味二妙丸[.]

肝肾亏虚

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慢性消耗症状—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益肝肾

滋阴清热

[.]

虎潜丸

[.]

变证附方

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而清,脉沉细无力。

鹿角胶丸

[.]

/加味四斤丸

热甚者。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丸

脉络瘀阻

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肌肤甲错。舌萎伸缩不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益气养营

活血行瘀

[.]

圣愈汤+

补阳还五汤

变证

附方

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

补虚活血

以丸缓图

圣愈汤送服

大黄蛰虫丸

七、临证备要[新]

①祛邪不可伤正,补益防止助邪。

②重视调畅气血。吴师机所言:“气血流通即是补”。

③“治痿独取阳明”。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

④配合针灸治疗。

第三节腰痛

一、概念

: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扑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

a.《素问》→“腰者,肾之府”。

b.《金匮要略》→“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病因病机

⑴.→

①外邪侵袭:六淫之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但湿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若因劳动后汗出过多或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汗出当风受寒,或久居寒冷湿地等,均可致寒湿入侵,留着腰部。长夏湿热交蒸,感受其邪,或膀胱湿热,由腑及脏,以及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内蕴,阻遏经脉,亦可引起腰痛。

②闪挫跌扑: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③年老久病: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而为腰痛。

⑵.→经脉痹阻,腰府失养。[.71]

四、治疗原则

总则:腰痛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

①邪实者→祛邪通络→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血瘀当活血。

②正虚者→当补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

③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分别主次,兼顾用药。

④实证经治邪去大半后,酌予补肾培本,以求巩固。

*《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邪实与正虚→邪实者,病史短,发病骤急,痛势剧烈,拒按,多由外邪所致。正虚者,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多由肾虚所致。

②分清病理因素→腰痛酸胀重着,属湿;兼有冷感,得热为舒,属寒湿;腰痛兼有灼热感,为湿热;腰痛如锥如刺,难以转侧,动则痛剧,为瘀血;腰痛酸软无力,劳则为甚,多属肾虚。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寒湿腰痛[.65]

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则不利,静卧痛势不减,寒冷、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散寒祛湿

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61]

湿热腰痛

腰部疼痛,重着而灼热,暑湿阴雨天加重,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清热利湿

舒经通络

四妙丸

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或如折,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势轻者俯仰不利,重者不能转侧,[+血瘀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突然发病者,多有外伤史。

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身痛逐瘀汤

+抵当汤

肾虚腰痛

[七版教材内容,高频考点]

肾阴虚

腰部隐隐作痛,心烦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补肾阴

濡养筋脉

左归丸

[.]

[.]

肾阳虚

腰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遇劳更甚。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补肾壮阳

温煦经脉

右归丸

[.]

变证附方

腰痛日久,无明显阴阳偏虚者。

补肾壮腰

止痛

青娥丸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疗宜选: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腰痛腰酸,不耐久立,遇劳增剧,时发时止,舌淡,脉细者,治疗可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左归丸与右归丸的鉴别: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治疗真阴不足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六、临证备要[新]

①善用活血化瘀药。

②重视原发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③临证强调综合治疗。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







































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cs/7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