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疾病危害 > 一堂瑜伽课与两个大脑ldquo暴君 >
一堂瑜伽课与两个大脑ldquo暴君
马克·吐温
“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
“让我们以三声OM,开始今天的练习。”
一堂瑜伽课开始,老师常这样说。此时闭目端坐的你,安静地吸气、跟唱,内在世界则相当热闹。
源自思考的一个信息传来:“太滑稽了,神神叨叨的。”是不是联想到新闻里播过的江湖骗术?
同时这个清洁的环境,稳稳的坐姿,还有OM声音振动,让情绪挺平静,如果前一天加夜班,此时有点睡意了呢。
但身体从下方打来另一个报告——这个木砖太硬啦,坐骨硌得不舒服。
按照流行已久的进化理论,这3个信息出自3个不同的大脑分区。有点闹,不过此时你并没有感到困扰。它们的“民主协商”,大体运作得还好。
以上三位分别是:
生理脑:大脑核区,掌管生理功能,属于最古老的部分,包括脑干和小脑。生理脑自发主导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睡眠等根本机能,也被称为“爬行动物脑”,其存在历史可追溯到人还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呢;
情感脑:大脑边缘系统,它从脑干接收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操控人的情绪反应。情感脑通常也是自发、无意识的。有了它,咱已经是哺乳动物了。看到小狗脸上的喜怒哀乐,你并不会惊诧;
思维脑:大脑皮质,使人具备了分析思考、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规划未来、解决问题等能力。此时,终于成“人”了。
Neocortex:新皮质(大脑皮质较晚出现的部分,负责理性与思考)
LimbicBrain: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绪与感受)
ReptilianBrain:爬行动物脑(掌管生理本能,也被称为“恐龙大脑”)
平时没有谁会闲得没事区分它们,直到出现内在冲突,有人要当家作主,有人在反抗,尖叫着“不——”
Chapter.01
“情绪暴君”
老师请大家站起来,做几次拜日式热身。
你在思维脑的指挥下开始运动。乍看起来,思维脑无疑是内在的国王,它正是你的生产力。工作生活,一言一行,都听它的。甚至不难读到,对瑜伽大师而言,连身体的“自主功能”都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用意念来加快或减缓心跳的速度。呼吸也能停止,再恢复。
这有点夸张了是吧,谁会希望思维脑管得这么宽呢,难道要像戏曲里的杨六郎那样,来一出假死戏?好在大家都不是瑜伽大师,省心了。
可能你已经猜出来了,情感脑的实力也相当了得,有时候并不买思维脑的账。有了冲突,谁会赢呢?
思维脑总是试图调节、控制下面的情感脑,有了逻辑分析的力量,思维脑认为自己更聪明,常否定后者的情绪要求,进行过度控制;而情感脑认为自己的需求更迫切,通过身体的各种情绪反应来声张。情感脑如果判决出“恐惧”的情绪,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可以直接与身体联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是经典的“战或逃反应”机制。此时生理脑和谁站在一起?当然是老战友了。
我们的确可以通过思维脑,控制自己的动作,但大部分运作是通过前两个更老的系统完成的。瑜伽课上,当老师要求仔细觉察(觉知)自己的动作,你会发现,连手臂上举这么简单的事,都不知道实际是怎样完成的(起码说,肌肉是怎样协调的?),更不要说半月式。读书时,你理解的速度,不可能比眼睛扫描的速度快。行动的执行,距离思考的指令有个延迟(这是觉察的基础,也是瑜伽体式需要舒缓进行的部分原因),执行速度受限于较老的系统,而不是思维脑。
*半月式另一方面,情感脑和生理脑这对老搭档之间,神经路径更短、速度更快,所以情绪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很少。对思维脑来说,你真的可以“三思而行”,可是突然传来的声响(后面的学员在半月式中摔倒了)会让你瞬间“吓一跳”,真的是字面意思,你吓得一跳,而并没有经过思考。与强烈情绪有关的动作,可以被立即执行,与思考有关的部分运作则比较慢,所以,我们要多体谅老师左右不分的口误啊!
当你感到恐惧,可能理智的部分命令保持冷静,没有跳起来,但难以抑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心出汗的反应。恐惧的情绪升起,连带影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水平下降,引起更多不适,让你变得烦躁。于是内部形成终结不适和失衡的强烈愿望,这是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式。具有强大盟友的情感脑,总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你的安全,它的需求无法否认,是人的生存本能。
如果这种应激反应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出现“调节障碍”,你会不自主地寻找结束不适的方式,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比如暴食、酗酒等上瘾症状,或者逃避性习惯,幽闭恐惧症就是一种。坏习惯不会消除恐惧,只是短期抑制策略,在身体内部,不适感仍在加强,慢慢地,思维脑无奈接受了这习惯的合理性,向“情绪暴君”俯首,整个人滑向痛苦的深渊……
Chapter.02
“舒适的苦行”
幸好此时瑜伽课上的你,还是自在的。只是发现有些体式不是日常姿态,比如战士二式,老师要求保持一会儿的时候,大腿肌肉传来酸酸的拉伸感——何必这么“虐”呢?
*战士二式
事实上,今天的哈达瑜伽被描绘为“舒适的苦行”——主动让身体承受微微的不适,另一种说法则将体式形容为“疫苗”。《瑜伽经》里重点阐述的“行瑜伽”(KriyaYoga),首要构成要素就是“苦行”(tapas),“tapas”原意是“发热”,在这里指以专注的心念趋向目标,“些微出力、些微出汗”。斯瓦米·韦达曾写道,苦行不一定是要以大地为床,去荒漠中断食,而是专注于目标,稍微驱策一下自己,相比昨天再多向前迈一步,将这样些微的努力持续下去。
考虑到大家在生活中(也有我)没有保持正确体态,瑜伽练习至少是先把人从沙发上拉出来。不论沙发还是办公椅,没有多少现代家具是为了保持脊柱中正位(自然曲度)而设计的,更不是为了提醒我们觉知呼吸而设计的。在资深练习者看来,只有未受过身体训练的人,才会觉得那些让人瘫软斜靠的座椅是舒服的。身体姿态不对,呼吸也不对,里外都不适,可能只有思维脑在忙工作没发觉。
日常错误的体态呼吸模式被打破,确实可以被视为“苦行”的一种。但传统瑜伽不是这样简单解释“苦行”的,现代科学对此的认识,也比想象中深刻——
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明明我们生活在舒适度空前的时代,路边草丛没有猛兽,吃得饱穿得暖,居家旅行比古代帝王还享受,为什么那么多人受困于焦虑、不适以至病痛呢?
一个悖论是,为了维持舒适水平,必须面对或创造一些不适。因为舒适区受到的挑战越少,缩小得越严重。可以把心理舒适区视为肌肉,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萎缩嘛。
长期存在的不适感,表明我们没有利用好内在资源(意志力等内心力量)去应对,或者说锻炼。小时候等妈妈做饭一两个小时,稀松平常,现在外卖晚到10分钟,就怒气冲冲。你不需要像古人那样挨饿两天,但大家的心理舒适区确实在萎缩,对吧?
大概你也讨厌手杖式,何妨再做一下呢?或许改天尝试一下不喜欢的食物,读一本陌生领域的书,试着培养一个全新的爱好,比如跳舞、演讲或登山?不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可是值得一试。
*手杖式
“克服你的恐惧,”老师会这样鼓励你。这句话不是太恰当,“克服/征服/解锁”等字眼,没有“如实观察/用心感受”好。
情感脑终究不是坏蛋,没有恐惧感,祖先早就灭绝了。恐惧情绪背后的具体情形,才是值得考察的——那到底是些微的外部刺激(还有懒惰吧),是你可以用来拓展心理舒适区的,还是真正的受伤危险,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难度动作?这不适感是正常的肌肉拉伸,还是韧带即将撕裂?如果情感脑明明是对的,就不该踩进雷区,好比刚学游泳就往深水区跳。
更何况,如果是你完全hold不住的动作,受伤的风险不说,情感脑会完全触发自保的生存本能,进一步加剧内在的冲突。稍微虐一虐,就好啦!
Chapter.03
“多重感知能力”
当然优秀的老师会阻止你激进地练习。放轻松,没有人给你颁奖,这只是一节瑜伽课。
需要清楚的是,尽管穿着贴身显瘦的现代瑜伽服,身体还是原始人的身体。换句话说,三种大脑之中,只有思维脑知道你生活在什么时代,两位老王还蒙在鼓里呢。它们不知道你天天可以吃肉,还按照一万年前的本能,抑制暂时的饱腹感,鼓励继续吃,好为后面的饥荒储存能量;它们不知道你天天喝奶茶,还习惯性认为季节性水果成熟了,有多少来多少吧,不然又等明年了;它们不知道你只是上台讲个话,却还沿袭着路遇剑齿虎的本能,让你呼吸加快,从身体肌肉、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到细胞层面,都准备好迎接这个生死攸关的挑战(抑或落荒而逃)……
就是这样的琐碎日常,今天常常被情感脑误读。得到脑干发来的原始脉冲之后,情感脑依例赋予这些脉冲特定的情感,而思维脑担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从情感脑传输来的信号,解读原始的情绪和反应,确定其严重程度,或者是不是错报。但它们二位的“语言”是不同的,如果思维脑只是命令说“别怕上台/别吃甜品”,很抱歉,情感脑听不懂。
只有觉察到此刻你自己的“感觉”,才是人家明白的语言。面对这个并非真正危险、被情感脑误判的刺激因素,你要仍然能“感受”安全与舒适才可以。简单说,“感觉”是身体感官层面,“感受”是心理情绪层面,思维脑只有链接到这些层面,才能与两位老王取得协调。在这个意义上,体式就是在些微不适中,专注地“感觉”“感受”,重新建立舒适感的练习。
身体也是相当聪明的,它很少从绝对的角度去收集信息:在你不喜欢的手杖式里,大腿后侧腘绳肌的僵紧(及其他身体限制)妨碍了上半身坐直,臀部下方垫瑜伽砖,也无法消除全部不适;但不难感觉到,双臂还是放松的,头颈也没啥压力;既然感觉到小小不适的同时,其他部位依然舒适,慢慢地,你感受到真切的安全、可控,如此情感脑才有可能得到安抚。
有一个概念叫“多重感知能力”,这是优秀的瑜伽老师在体式练习中,有意给你训练的。面对这一点不适,保持呼吸,以持续的专注、开放的觉察,体会不同部位的感觉,接纳这里的轻微不适、确认其他部位的舒适,逐渐感受到总体的稳定舒适——“稳定舒适的姿势”是瑜伽体式的本义,《瑜伽经》的年代没有今天的生理学,却也敏锐地点出了关键:体式不是为了取悦思维脑,而是从人本体的感觉、感受切入的。没有定义说“哦耶我做到了”就是体式,而是你自己真的感到稳定、舒适了才行。
在手杖式里,随着稳定舒适感的寻回,你慢慢有了信心。而信心的力量怎样强调都不为过,一定意义上,这也是面对生活不确定性的练习——哪怕同一个体式,你事先不确定今天练习会有什么感觉、感受——而现在更有信心面对了。
进一步说,身体的不适往往局限在某一部位,而情绪的伤痛则是全面性的,你从体式练习中得到锻炼的能力,也是学习面对后者的钥匙。通过倾诉,或者只写给自己看的书写,让情绪上的不适得以被自己感觉、感受,同时“翻译”成了思维脑容易理解的语言,三种大脑的协同逐渐完成,让压力和不适获得舒缓。我们从一节有品质瑜伽课带回家的,是一个强大的认知工具。
Chapter.04
“感谢有你”
“感谢自己的身体。”听到老师这类表达,可能思维脑又在策划一句嘲讽的话吧。
且慢,我们早已知道思维脑这家伙,既不是实力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
相比稳定舒适的感受,感恩是一种更强大的情绪,它是在哪个部位产生的呢?没错,在大脑边缘系统。让自己产生一种有益的情绪,是情感脑非常易懂的语言。
如果你把不适体验和感恩这样的情绪匹配,可以重新塑造情感脑对此因素的体验,更妙的是,思维脑同样参与其中了。
比如在坐立前屈中,其他人都前屈、手抓脚底了,自己只能手摸着膝盖……但是,我的大腿肌肉是多么有力,走起路来,跑起步来,又快又稳,都多亏了它们啊!自由呼吸,保持觉察。
*坐立前屈
同样地,爱心、同情心也对大脑边缘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只是当心“爱自己”不要异化为自私冷漠,无视他人感受就是了,明明爱人爱己是用了同一种能力。
你看在体式中,好些努力是要调动大脑不同部位,围绕着“觉察”,实现多重体验共存的。感恩、爱、同情的情绪如何产生?并不是生硬地在思维脑下达一个命令,其实也是基于开放、敏锐地觉察周围相关的一切,而不是只盯着自己不满意、不高兴的部分。
实际一点说,为什么可以有感恩之类的练习,因为最容易带来不适的因素,其实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直接触动情感脑。所以感恩、同情、爱心等等,值得多多带入生活中,与他人(当然未必是每一个他人)营造深刻、有意义的关系,在情绪问题上,完全可以借力于志同道合的人,不必独自一人徘徊在痛苦中。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友谊,可以直接改变身心不适体验,提高我们对不适的容忍力。
Chapter.05
“直通的桥梁”
“保持呼吸。自由地呼吸。”你会听到老师反复强调。
如果说在情感脑和思维脑闹矛盾时,它们还有一个信使可以居中调停的话,那就是呼吸了。呼吸正是沟通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应该说,是最直接的那一条。
平时你不会专门意识到自己在喘气儿,但不妨碍可以有意识地调节呼吸。其中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扮演着关键角色,“不安情绪产生-杏仁核兴奋-呼吸加速(激活交感神经,战或逃反应启动)”这个反应链条,古代瑜伽士发现可以反过来用,思维脑下令放缓呼吸,于是杏仁核的脑电波安静下来,不安情绪获得缓解。
*杏仁核:当你感到恐惧,杏仁核帮你做出快速反应,避开危险不仅如此,呼吸练习直接影响生理脑的脑干区域,脑干区域则强烈影响心跳、睡眠等基本功能。由于脑干发出的脉冲能直达大脑边缘系统(情感脑),所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呼吸,你可以触达更古老的两部分大脑,直接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安抚交感神经系统,切换到主导放松状态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要缓和大脑内部的分裂倾向,呼吸是必由之路,从瑜伽到佛教、道教,正念、内观等不同体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呼吸里找到了共通的“开发入口”。
从一节有品质瑜伽课上带回家的,还有一个强大的减压工具——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工作上的挑战,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首先可以试试放缓呼吸,专注回到当下中来。
Chapter.06
“科技卫生”
“完全不赶时间,但一刻也不虚掷。”
可能你觉得快下课了,在偷偷看挂钟。优秀的老师会这样引导你。
毫无疑问,如果你被允许带手机进课堂,大家练着练着拍个照,或者趴在那儿回个信息,那可能要考虑会员费值不值了。
瑜伽课堂是难得的闲暇时间,你想想现在每天脑子里的外来信息多么过载,就明白了。科学家谈不适感触发的因素,会提及“心理外化”的概念,即一个人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以至于牺牲了内心的参考点(核心信仰与情感)。心理外化导致焦虑和不适越来越严重,生存本能被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老师会提醒你:“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