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疾病危害 > 为爱呐ldquo罕rdquo >
为爱呐ldquo罕rdquo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患病率为每年4~8/10万。由于多数患者于出现症状后3~5年内死亡,因此,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由遗传易感个体暴露于不利环境所造成的,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
2.运动神经元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2.1肌萎缩侧索硬化
为最多见的类型。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多数45岁以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常见首发症状为一侧或双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为明显,双手可呈鹰爪形,逐渐延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群。随着病程的延长,肌无力和萎缩扩展至躯干和颈部,最后累及面肌和咽喉肌。少数病例肌萎缩和无力从下肢开始,常表现为足背屈力弱。预后不良,多在3~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2.2进行性肌萎缩
发病年龄20~50岁,多在30岁左右,略早于ALS,男性较多。首发症状常为单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群。少数病例肌萎缩可从下肢开始。本型部分患者进展较慢,病程可达5年以上或更长。晚期发展至全身肌肉萎缩、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常因肺部感染而死亡。
2.3进行性延髓麻痹
少见。发病年龄较晚,多在40~50岁以后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音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舌肌明显萎缩,并有肌束颤动,唇肌、咽喉肌萎缩,咽反射消失。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可在1~2年内因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而死亡。
2.4原发性侧索硬化
临床上罕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常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行走呈剪刀步态。缓慢进展,逐渐累及双上肢。进展较ALS慢,可存活较长时间。
3.运动神经元病有哪些危害
患者常有肢体活动无力症状,日常活动中易摔伤,坠床;
有呛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肺部的感染,甚至是窒息。且患者呼吸的肌肉、咳嗽的肌肉也出现了萎缩,更容易出现肺部的感染,甚至呼吸困难;
病情重的患者长期卧床,护理不及时,会出现一些褥疮以及一些泌尿系的感染;
有些患者因吞咽功能差,进食差,也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进而累计多系统;
4.中医特色诊疗与护理
医院神经内二科,注重中医中药及其特色诊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疾病发病理论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全方位判读,确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病人症状的全面采集、分析,深入揭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致病因素,采用“系统辨证针法”以脉定穴,改良传统腹针疗法、头针疗法、脐针法、颊针法等针灸技术,刺触靶点穴位,调节气机失衡,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并借鉴现代生物学理论与中医五官九窍学说,根据窍络理论选择运用中药煎剂、膏、丹、丸、散、针、灸、香薰、导引、心理疏导等多种中医特色技术为举措的疾病诊疗体系,通过内外兼修、动静结合,身心同治,延缓病情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