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时注意事项
一、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的正常反应。
2.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以及药物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应在药敏试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球或无菌棉签压迫针孔0.5~2分钟。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6.酒后、饭后以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行穴位注射。
7.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行穴位注射。
8.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行穴位注射。
9.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
10.眼区穴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
11.胸背部穴位注射时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12.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13.掌握进针方法,长期注射的患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14.根据药液的量、黏稠度和刺激的强度及穴位所在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
15.应该尽量避免在硬结、瘢痕、发炎、皮肤病、瘀血及水肿等处注射。
二、禁忌
1.禁止将药物注入血管内。
2.禁针的穴位及部位禁止行穴位注射。
3.表皮破损的部位禁止行穴位注射。
4.注射两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禁忌,最好在不同部位注射。
三、意外事故的防治
穴位注射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如疏忽大意、操作不慎,或对解剖强者构不了解或施术不当,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或意外事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晕针 晕针是在注射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
年老体弱或患者体虚、精神过度紧张,或术者刺激过重、注药过快、药量过大而致。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汗出、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沉细;重者可出现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立即停止注射,拔出注射器,使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休息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掐水沟、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气海,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应考虑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急救处理。
如初次接受穴位注射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及年老、体弱者,应首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同时选择舒适、可持久的体位,一般宜卧位;选穴宜少,刺激要轻,注射剂量要小,推注时应缓慢。患者饥饿、疲劳、大汗、大渴时,应令其进食、休息、饮水后再进行治疗。
2.血肿 血肿是指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临床较常见。
注射针头带钩毛,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出针后,注射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继而出现青紫色。
少量出血的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出血较多,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较大而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局部轻度按摩,以促进瘀血消散吸收。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进针,出针时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3.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在注射或进针的过程中损伤了神经干,这是临床较为严重也较为常见的一类损伤。有学者统计,在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中,药物注射所致的案例多于手术切割、小夹板或石膏固定、产瘫等其他四大原因。若进针小心、注射适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周围神经损伤是穴位注射引发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不熟悉局部解剖知识;进针过快过猛;进针或推注时未避开神经干。在神经干附近注药且刺激性大或剂量过大或推注过快。此外,临床报道的案例中神经损伤患者以儿童较为常见,其原因多是注射操作者对儿童与成人的生理差异重视不够而造成。
患者有剧烈的触电感、剧痛,若处理不及时或损伤严重,日久会在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麻木感、肌肉萎缩、活动无力,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穴位注射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损伤的神经主要涉及四肢,以坐骨神经、桡神经较为多见。②涉及的经穴多位于神经通过区域。③涉及的药物具有浓度高、酸碱度大、刺激性强的特点。④损伤的途径可分为直接作用于神经和间接作用于神经周围组织两种。
一旦神经干损伤,应立即停止推注,将针起出。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宜在伤后3周内进行,且愈早愈好。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粘连及瘢痕的形成;给予神经营养药物,促使神经恢复。后期治疗主要是促进神经的再生及生理功能的恢复,可采取按摩、针灸、功能锻炼的方式。一般轻度损伤或损伤小的神经支,处理后短期可以恢复;若损伤大的神经于或损伤严重,应采取综合方法及时治疗。
熟悉解剖知识,避开神经干,或浅刺达不到神经干所在的部位。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越神经干的深度及避开神经干。进针时不可一次性进针过深,应先浅刺透皮,然后缓慢进针,如出现触电感,提示针尖已触到神经干,须退针,改换角度。进针时,针尖的切面应与神经的走行相一致。在神经干附近的穴位注射时,应选用刺激小的药物且注射剂量不宜过大、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如环跳位于坐骨神经经过处、阳陵泉附近有腓总神经、内关位于正中神经所到之处、足三里下有腓深神经等,针刺这些穴位接近神经时方有针感,故在使用穴位注射疗法时应慎重,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感染是指注射部位发生感染的现象,是临床较严重的失误。消毒严格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消毒不严格,细菌侵袭注射部位。
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化脓现象。
如仅表现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进行消毒、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的药物。若细菌随针头侵入,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按常规对针具、患者皮肤严格消毒,尤其是较长时间或一处多穴注射者更应严格消毒。注射后在短时间内应避免注射部位接触不洁之物,24小时之内应避免洗澡。注射时,术者的手也应用肥皂水洗净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5.创伤性气胸 指因操作不当或进针过深损伤胸膜及肺脏使气体进入胸膜腔内,压迫肺脏而致。在内脏损伤中创伤性气胸最为常见,严重者可造成水胸或脓胸,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应特别注意。
主要是在胸部、背部、锁骨附近及肩颈等穴处,进针过深,伤及肺脏,使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
刺后患者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严重者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症状的轻重与漏入胸膜腔气体的多少和气胸的性质有关。进入的气体越多,症状越严重。若为张力性气胸,气体随呼吸逐渐进入胸膜腔,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可很快造成死亡。有的病例,在针刺当时没有明显异常现象,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加以注意。针刺胸背部或前胸穴位后,如患者发生虚脱、出汗、憋气等症状,不能只想到单纯的晕针,必须考虑到继发气胸的可能性。
胸部叩诊呈过度反响,听诊肺泡呼吸音明显降低或消失,严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透视检查可观察到漏出气体的多少和肺组织受压迫情况。
如进入胸膜腔的气体不多,症状较轻,且创口已闭者,一般气体可自行吸收。患者应半卧休息,给予镇咳、消炎等处理。如进入气体较多、症状严重时,可做胸腔穿刺抽气减压。作为临时措施,一般可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处(或在腋中线、腋后线处亦可),用18号穿刺针做胸穿抽气。如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时,除临时处理外,还应给予吸氧及抗休克治疗。
注射进针时,术者应集中精力,根据患者的体形胖瘦灵活掌握刺入深度,尤其是胸肋部、上背部、锁骨附近的穴位,应严格按照各穴的针刺深度、角度和方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