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康复三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康

足部的解剖结构是怎样的?

足部由七块跗骨(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五块跖骨(从内侧向外侧依次是第1~5跖骨)和十四块趾骨构成。通常跖骨和趾骨的跖侧骨面(脚底)较平坦,背侧骨面成山脊状。内侧楔骨与第1~2跖骨形成关节,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分别与第2、第3跖骨形成关节,骰骨与第4、第5跖骨形成关节。

从结构上看,为什么是第五跖骨容易骨折?

在五块跖骨中,为何是第五跖骨容易出现问题?损伤和结构必然有一定的联系。第一,人体下肢的力量传递到足部后,主要分散到第1-2跖骨附近,也就是第1~2跖骨承受了大部分的重力,因此这两块骨的骨量和骨强度都远大于其他三块跖骨。其中,第5跖骨是骨量最小的,而且与骰骨形成的关节面也相对较小,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应力时承受的压强就更大了。第二,在第五跖骨周围的韧带相对于其他跖骨较少较弱,这造成了第5跖骨的稳定性略微差一些。

第5跖骨骨折的基本定义

有内翻损伤或者腿部后外侧肌肉的肌腱强烈牵拉引起内翻造成的骨折。常见的有三种类型:Ⅰ区结节撕脱骨折、Ⅱ区Jones骨折、Ⅲ区近端骨干应力骨折。

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临床表现:

骨折周围皮肤肿胀,有淤青发紫的表象。

骨折处附近有疼痛或按压痛,行走困难。

骨折区域可能有肢体变形。

常见并发症:

骨块移位

愈合困难(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

治疗方案

过去,I区II区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III区有症状的应力性骨折、骨不连应积极手术治疗。现在,非移位的I区II区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对于移位的I区II区骨折(涉及关节面或有台阶出现),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虽有争议,但大多认为,对于要求较高的患者,如运动员,即使无明显移位也应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剖开足部,行使螺钉固定,缝合后足部加压外固定4周左右。

保守治疗:采用冷敷、制动、抬高患肢、矫形器具等方法。

康复的基本流程

康复时可能需要解决的患者问题

1.第五跖骨基底部肿胀问题

2.制动导致踝周肌肉和肌腱的废用性萎缩(尤其是连接跖骨的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

3.制动导致踝关节活动度的下降,关节附属运动下降

4.踝关节平衡和本体感觉下降

5.患肢错误力线和步态

早期康复计划(术后0-4周)

目标:消肿止痛,维持临近关节ROM,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维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内容:

1.支具固定在中立位,保护制动。

2.理疗:48小时内冰敷,冷疗,干扰电(刺激小腿三头肌,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磁疗,无热量的超短波

3.上肢与健侧下肢的肌力强化;踝背屈外翻的等长收缩

4.ROM:伸抓脚趾练习,无痛主动背屈、外翻练习

中期康复计划(术后4-8周)

目标:消除肿胀,促进ROM,改善肌力,增强本体感觉,促进平衡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步态。

内容(拆支具前):

ROM促进:踝关节被动跖屈与内翻,足踝关节松动术。

肌力训练:踝关节、跗跖关节等各运动方向上的等长抗阻收缩练习。膝关节等长屈伸抗阻练习。

精细运动训练:足底抓毛巾练习,拄拐足点地活动(逐渐增加负重)。

内容(拆支具后)

维持ROM:辅助被动活动,主动活动,PNF牵拉。

PNF练习:下肢D1、D2促进神经肌肉控制的学习。

踝关节各方向抗组等张收缩训练。

平衡训练:有保护的单脚站立,一字步练习。

有氧训练:功率自行车,快步走。

后期康复计划(手术8周之后)

康复目标:下肢整体功能的促进;促进平衡、协调、心肺耐力等功能;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康复内容

1.跨越障碍、上下台阶练习

2.深蹲,箭步蹲练习

3.弹力带绑踝侧步走练习

4.跑步机跑步练习(由走到跑的过程,逐渐加速)

5.迷你蹦床练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zlyy/10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