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护理保健 > 中医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验案 >
中医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验案
验案举例
王某,男,46岁,年6月22日初诊。双上肢无力3年。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上肢无力,并逐渐加重,医院就诊,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经多方就治,疗效不显,今慕名而来我处就治。现双上肢抬起困难,双手鱼际肌及双肩肌肉萎缩,已无法自己进食,周身肌肉跳动,大便正常。舌质黯,苔灰腻,脉沉弦细。证属脾肾肝亏虚,应补脾益气、滋补肝肾,兼活血通络。予生薏苡仁、蒲公英各30g,党参、木瓜、珍珠母、葛根、丹参、白芍各25g,钩藤、茯苓、炒白术、陈皮、莲子各15g,天麻、甘草各10g。30剂,水煎服,2次/d。
年7月18日二诊。双虎口萎缩,上肢抬起无力,肌颤减少,服药后便干,失眠。舌黯紫,苔黄腻,脉沉弦细。予黄芪50g,生薏苡仁30g,丹参、桑枝各25g,杜仲20g,远志、山茱萸、枸杞、太子参、黄柏、石菖蒲、苦参各15g,桂枝、僵蚕各10g。30剂水煎服,2次/d。服药后病人肌颤消失,上肢抬起无力较前有所缓解,自己能够进食,肌肉萎缩症状未见加重,该患持续在我处服中药汤剂一年,没用任何西药。
按此案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使气得以旺,气旺则血旺;辅以生薏仁、太子参培补中土,化源得充;枸杞子、杜仲滋补肝肾、养阴益精;桑枝、桂枝温通脉络;僵蚕化痰,丹参活血;黄柏清热,使全方补而不燥。全方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祛痰活血,使脾健肾充,痰瘀得祛,肌肉筋脉得以濡养而强健,则诸证得以缓解。
运动神经元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现代医学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后方面的恶性程度较高,使得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依照“痿证”辨证论治,结合针灸、药浴等中医疗法,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延缓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应对运动神经元病
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可诱发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而中医辨证论治肢体瘫痪在中医中称“痿”,“痿谓于足痿弱举动不能,如痿弃不用之意”,根本原因为肝肾两虚加之外邪入侵“肺热叶焦”肾水更亏,水不涵木,故氧耗精伤,筋骨失其濡养,脉络不和而出现本症症状。
第一步,健运脾胃: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使得人体具有一个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
第二步,补益肝肾“肝肾同源”: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在脾胃功能虚损较轻或是运化能力尚可,可以兼顾肝肾不足的问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体质情况也可一二步同时进行。
第三步,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的理论中有这么两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人体的抵抗力。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的正气旺盛,如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卫气固密,使得外邪的侵袭得到防御,不易发病。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的优势:
优势一、采用纯中药治疗,没有任何毒不良反应。采用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肌肉萎缩这一主要环节,遣方用药,激发阳气,强筋生肌,并且协调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优势二、采用传统名贵中药材,根据“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的原则,内服外治协调作用,辩证施治,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因病制宜使患者症状缓解。
优势三、依据奇经络病理论,应用整体调节优势,平衡人体阴阳,培补人体元气,维持正常免疫机能,减少病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