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护理保健 > 清明追思乡村的能工巧匠 >
清明追思乡村的能工巧匠
姑父识字不多,文化不高,但聪慧过人,多艺多技,是乡村中的能工巧匠。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姑父讲故事。姑父没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原著,可讲起“借东风”、“空城计”、“武松打虎”等段子头头是道。姑父还善讲戏曲故事,如“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小辞店”等等。姑父的故事都是听人说书和看戏得来的,经过他的加工创新,更加生动形象。
有时候,姑父讲完故事,还要感叹一番,什么“李逵有杀虎之威劳而无功,诸葛无缚鸡之力封侯拜相;蜈蚣百足行不如蛇……”我已记不起来了,一溜骈文,朗朗上口,我真佩服姑父的记忆力和口表能力。
记得我十岁那一年,有一天,我的脚崴了,又肿又痛,不能走路。恰巧姑父来我家,便为我推拿。姑父倒了一些酒于碗中,用火柴点着,碗中伸出蓝色的火苗。少顷,姑父吹灭火苗,用手蘸上温热的酒,抹到我受伤的脚背和脚踝上,轻轻地抚摩。姑父逐渐用力,推揉拿捏,我感觉到越来越痛,开始还咬牙忍着,后来扛不住,哀求姑父松手。而姑父呢,像棉絮塞了耳朵没听见似地,一直不松手,用劲似乎更大。少不更事的我,对姑父恨得咬牙切齿,一边“哎呦呦”地叫唤着,一边破口大骂。姑父也不计较,直到推拿好了,才停下手来,笑着对我说,长痛不如短痛。姑父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这一招还真见效,第二天,我的脚开始慢慢地好了,我才为对姑父的不敬感到羞愧。
姑父精通石工、砖工、木工等技术活儿,与众不同的是,姑父从未拜师学艺,全是自学成才。最初,姑父于农闲时拖板车搞运输,在建筑工地搬运石头,他处处用心,仔细观察,勤于动手,不耻下问,学会了石工技术。后来,姑父承建了好几座石桥和多处水利工程,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砖石一家,姑父在石工技术的基础上,又无师自通地熟练地掌握了砖匠活,垒灶、砌墙、盖房,门门在行。
在姑父的手艺当中,木工最好,打制和修理农具更是拿手绝活。犁耙车耖的技术含量高,各种部件的尺寸,需精密计算,方才比例适当恰到好处,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据说,乡村木匠中有不少人终其一生不谙其中奥秘,而姑父勤学苦练,反复钻研,深得要领,新制农具轻巧好用,修理农具手到病除。姑父精湛的手艺、热情的态度、低廉的收费,赢得人们的好评和敬重。
俗话说,多一艺吃一累,身怀多门手艺的姑父,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一日清闲。由于过度劳累,姑父未满花甲时,那高大的身躯渐渐佝偻,那满头青丝换成白发,那刚劲有力的双手肌肉萎缩。姑父干不动重活了,家人都劝他好好休养。姑父却闲不下来,那时能弄好犁耙车耖的木匠已为数不多,许多人找上门来,要求打制和修理农具。姑父想乡亲们之所想,急乡亲们之所急,用那双肌肉萎缩的手,艰难地操起工具,继续为乡亲们服务,直到患了中风,手脚不听使唤,才不得不停下来。
姑父去世十一年了,清明节来临,我特别思念他,并在思念中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再普通平凡的人,只要他学得一点对社会有用的真本事,就能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就能赢得别人真心的尊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