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患病病因 > 这里有一种痛,是脚一落地就疼,你可能换上 >
这里有一种痛,是脚一落地就疼,你可能换上
一、定义:
即足跟底部局部性疼痛。临床上病发于40一60岁老年人,体型肥群的妇女易患此症,患者多由慢性损伤引起病变,常伴有韧带结节部的前缘骨刺,偶有外伤史。
二、病因:
1、身体素质下降;
2、长期慢性劳损;
3、持久的站立,行走的刺激,均可发生圈骨周围的痛症;中医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过度劳累:因劳累过度致使足跟部筋骨损伤引起跟痛。
(2)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中年以后肝肾之气不足,肝肾功能渐衰,即肾虚无以生骨,肝虚无以养筋,若受风寒邪的侵袭均可导致足跟痛: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足跟疼痛。疼前以晨起下床开始站立或行走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做久、久行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又减轻。疼痛部位一般较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器,疲劳后症状加重,预热期舒,遇冷痛增。局部可见轻度肿胀。有明显压痛点。
四、鉴别诊断:
1、足跟部软组织化脓感染: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都有红肿发热的炎症表现,严重可有全身不适症状。
2、跟骨结核;多发于青少年,局部微热,肿痛范围大,可查原发结核病症。
3、跟骨骨折:多有典型外伤史,足跟部疼痛,承重困难,肿胀和皮下淤血明显,严重者足跟的高度变低,横经增宽,关节活动受限,X线可确诊。
4.骨髓炎;急性多发于儿童,有高热及间断性来等全身症状;压痛及指压性水肿为主要局部表现。慢性可多次复发,邻近关节可产生变形,常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挛缩和功能障碍。
5、跟骨骨能软骨病:好发于8一13岁儿童,足跟后方有圆形肿胀,较硬并有压痛。
五、治疗:
1、休息,局部制动。
2、选择厚底、硬帮、内衬有软垫的鞋子。
3、可购买硅胶制品的围边式跟痛垫,或鞋后跟留置空洞,可以减轻直接摩擦。
4、理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5、症状严重行封闭治疗,但在跟腱附近应慎重应用,多次注射可以引起跟腱的自发性断裂。
6、以上保守治疗的方法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六、注意事项:
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因为病在脚上,而人每天走路又离不开脚,所以跟痛症对病人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得了跟痛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2、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这样非但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引起相反的后果。
3、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比如质地较好的旅游鞋,最好不要穿皮鞋。
4、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