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患病病因 > 关于骨科康复,这些重点知识你必须掌握 >
关于骨科康复,这些重点知识你必须掌握
我国骨科技术的发展紧跟世界水平。尤其是相关骨科手术的水平,骨科技术日新月异,更是与国际接轨。不过,病人的最终疗效却还是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原因就是骨科术后康复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不够重视术后康复的必要性。正是因为我国在骨科康复领域的发展仍显落后。
仅限于用手术与药物来“治病”远远不够,只有结合针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才能带来最终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为患者指明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返社会的“捷径”;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的骨科治疗水平,迅速进入世界骨科康复强国行列。
骨科康复流程:
以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和炎症疼痛消除为基础;继之以本体感觉训练和运动感觉综合训练为中心的功能性训练;最后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全面恢复患者功能。
1、早期,保守期、炎症期(术后3周内)
(1)止痛:止痛药(口服、止痛泵);理疗。
(2)减轻患肢肿胀:加压包扎;被动:抬高患肢、理疗、CPM、下肢静脉泵;主动:等长肌力训练。
(3)减缓肌肉萎缩:等长收缩。
2、中期-软骨痂期(术后3~6周)
(1)增加关节活动度:被动关节活动;主-辅助关节活动
(2)肌力训练:静态肌力训练;上肢免负荷日常生活训练;下肢闭链肌力训练。
3、后期-硬骨痂期(术后6~12周)
(1)增加关节活动度:蜡疗、热敷袋;关节牵伸(手法、支具);关节松动术。
(2)增强肌力训练(视骨折愈合而定):徒手操;(免负荷)日常生活训练;抗阻肌力训练。
4、后期-塑形期(术后12周后)
(1)增加关节活动度至正常范围:主被动关节活动;重力牵引;支具。
(2)增强肌力训练:等长肌力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渐进抗阻,等速肌力训练。
5、后期(术后12周后)加强肢体综合能力训练
(1)上肢:关节活动协调性训练,手部灵巧性训练
(2)下肢: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肌肉协调功能、平衡训练;步态训练。
骨科康复常用技术
骨科康复常见技术关3M疗法,包括:物理因子疗法(Modality)、手法治疗(Manualtherapy)、运动疗法(Movement)。
物理因子疗法(Modality):利用各种物理能量,例如通过,阿是超声波治疗仪、激光、中频、针灸…等手段,达到调节、维持或恢复生理功能。主要作用是,控制与解除疼痛;降低水肿与肌肉痉挛;维持与增进组织愈合;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等。比如。体外冲击波适用于人体的颈肩部、腰背部和四肢部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骨关节疾病。
手法治疗(Manualtherapy):主要以关节松动术、牵拉技术为主,放松肌群、松解关节粘连,增加肌肉柔韧性。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主要治疗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例如,术后关节僵硬、关节粘连、关节挛缩。
运动疗法(Movement):平衡、牵伸、肌力锻炼,指导功能锻炼、自我肌肉牵伸、肌力训练活动。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通过锻炼来增加肌肉的强度,增加其耐受能力,重新恢复其正常功能,稳定关节,增强活动度。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关键。
具体如下:
1.消除水肿炎症:冷疗机、半导体激光、短波治疗仪、极超短波治疗仪。
2.慢性疼痛:体外冲击波、激光磁场理疗仪、熏蒸、蜡疗、干扰电、红外偏振光、磁振热。
3.预防血栓、肌肉萎缩: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中频干扰电疗仪、深层肌肉按摩器、DMS。
4.加速创伤愈合、骨痂形成:超声波治疗仪、极超短波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温热磁疗仪、低频脉冲磁疗仪。
5.维持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挛缩畸形:CPM关节康复器、激光磁、悬吊康复系统等。
6.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上下肢主被动、功能性康复动作训练系统、肌电生物反馈仪、等速肌力、悬吊康复系统。
7.改善平衡功能,矫正异常步态:虚拟情景互动、动态平衡、核心肌群功能训练机、平衡功能训练机。
8.提高ADL能力和生活质量:手功能综合训练平台、ADL智能反馈康复系统、上肢机器人。
康复社说:有些情况下,康复治疗的周期非常漫长,很多功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练习,并逐渐将练习习惯化才能受益终生。而对于那些长期功能受限的患者,则更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坚持治疗和练习。
编辑排版/墨
来源/网络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