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依凡大学,因文化而充满理性和温情的魅力

怎样判断得了白殿风 http://m.39.net/pf/a_6094200.html

编辑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学者

《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

活动进行中(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

导读:

学术的目的及其魅力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化复杂为简明。这亦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该用一目了然的语言把极其复杂的问题及深奥的学问解释得简单明了而绝非相反。

学术的“温情”源于求真而获得的良知即知识理性,以及由此生成的向善、求美、社会担当的学术情怀。大学及其成员之知识理性及思想激情并非两个独立的要素,它们源于大学文化尔后又营造大学文化。

大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独属自己的文化而使大学既有崇尚真理之理性的严肃和冷峻,又有了追求知识之活力的热情和激情。

大学,因文化而充满理性和温情的魅力

眭依凡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文为《大学文化思想和大学文化育人研究》之序言节选;

已获作者授权

董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如果你不怀旧,你一定要读董桥”的散文家,因为他的作品如《旧时月色》等“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应《海德堡语丝》的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之邀,董桥为该书作序。其开篇这样写道:“今日学术有病,病在温情不足。”接着他解释道:“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之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奔奔荡荡的虚境,合了王阳明所说‘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

前言说的是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后者则指出了做学问需要才情。

对学术的温情作者还有另一番理解:学术的目的及其魅力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化复杂为简明。这亦是作者历来主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该用一目了然的语言把极其复杂的问题及深奥的学问解释得简单明了而绝非相反的原因。

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参观时听到颇让该院人员不无骄傲的介绍,该校的物理学教授可以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讲座中让根本不懂物理学的年轻人不仅明白了物理学深奥的原理,而且还会使其爱上这门充满神秘和神奇的学科。

我国一些人文社科的学者,自以为把文章写得艰深晦涩,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才算得上“大家”水平和“高处不胜寒”的学术境界,这恐怕有悖做学问的旨趣。这样做出的学问看似高深其实是故作高深,暴露出了利用学术包装抬举自己的浅薄思想,至少可以说短缺了董桥先生对待学术的那份真挚真诚的“温情”。

如果学术为无情之物,那么做学问的学者自然也当属无情之人,由此推论学者云集之大学亦为无情之社会。若真是这样,大学必将少却许多吸引人、感动人、教化人的魅力。

若把温情与学术关联,那么温情的概念就不止于温柔体贴、脉脉含情之意,它最富有广度和深意的是这个“情”字,其蕴含了痴情、热情、深情、真情甚至激情等等诸多的“情”意。

学术的“温情”源于求真而获得的良知即知识理性,以及由此生成的向善、求美、社会担当的学术情怀。缺少“温情”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冷冰冰的、无情的病态社会,缺少“温情”的大学当然也不会是让年轻人向往和热爱的学术社区。

正是作者心中潜伏着对大学是个充满“温情”的学人社区的意识,所以年其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学研究回国后,很快就在江西师范大学倡导推出了旨在感动、感化大学生的午间音乐会。

在首场音乐会的即兴讲话中作者诉及了倡导大学午间音乐会的初衷:“大学既是积淀知识理性的圣殿,也是放飞思想激情的天堂,理性和激情是赋予大学创造力及推动大学前进缺一不可的两个车轮。音乐是人们心灵的温馨港湾,热爱音乐可以让灵魂得到净化,热爱音乐可以让心灵充满关爱,热爱音乐可以让心中永远充满明媚的春天,热爱音乐可以让人胸怀宽广拥有更辽阔的蓝天,热爱音乐的人才有不竭的创造激情。让我们怀着对音乐共同的挚爱、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震撼,在享受音乐中享受美好人生,在享受音乐中享受追求知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

大学及其成员之知识理性及思想激情并非两个独立的要素,它们源于大学文化尔后又营造大学文化。大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独属自己的文化而使大学既有崇尚真理之理性的严肃和冷峻,又有了追求知识之活力的热情和激情。

大学何以让那么多求知学者心驰神往,其魅力何在?不就在她因文化而营造了充满知识之理性和人文之温情的学术氛围和学者环境吗?缺失了文化,大学就会失去知识理性的厚重、学术思想的绵远、人文温情的持久,然后只留下浮躁、苍白及冷漠,而后者哪里是大学应有的品性?大学着实是因了文化而充满了理性和温情的魅力。

很多年前作者到北京大学访友,时任北大校报编辑、现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张黎明先生赠予作者一册北大校报编辑出版的《梦萦未名湖——精神的魅力》,这是60多位从梁漱溟、冰心、费孝通到厉以宁、刘绍棠、陈建功再到田晓菲等几代北大人,为纪念母校90年华诞专门撰写的北大忆事和感悟。

一册捧读满目都是说不尽的北大人为科学、民主而求索,为国家强盛而创新、向上的故事。这本书言说的北大文化和精神,以至于20多年后作者受聘担任北大特聘教授时还感奋犹新。

季羡林先生在该书序言所说:“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然大学留给人的记忆何以更深刻以致挥之不去?因为大学记忆留给人的不仅是往事昔人而是弥久不散的大学文化。

北大未名湖

对于清华大学,季羡林先生曾描述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我内心深处油然升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无独有偶,伟大的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教授在离开南开大学70多年后也深情地回忆道:“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杨振宁先生曾在云南师范大学访问时向陪同人员提出要求,允许让他一人在西南联大原址上复制的一间教室里静坐一会儿。20多分钟过去了老先生还没有出来,于是陪同人员推门而入,只见杨老先生泪流满面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把大学视为时常使自己魂牵梦绕、追忆不止的心灵故乡,从而对大学滋生出了“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正如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那份永远不离不散的情愫。

这不就是大学文化的美好和难忘留给人触景生情的感动和抚物思人的感怀吗?可感、可亲、可爱、可忆、可依的大学文化是大学赠送给大学青年人最弥足珍贵的礼物和不可多得的温情、温暖和温馨,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宝贵。

在欧美多家著名大学访学或参观的经历,以及曾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的体验让作者产生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感悟:置身于世界著名学府即便是铁血男儿谁又能守持住那份自鸣得意的精神自制力呢?在作者已有的诸多文字中多次谈及走进世界名校,有一种让人感动振奋升腾的、想尽情大喊大哭大笑不能自已的东西,那就是扑面而来的属于这所大学特有的反映其精神、附着其灵魂的学府文化。

英国伟大作家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在致罗素(BertrandRussell)的信中说:“我感觉来剑桥极其重要……我不想被深深地感动或感染,但我担心我已经被感动和感染了。”

是什么力量和神奇击穿了这位命运多舛作家坚强的意志?除剑桥大学博大精深、感人至深的文化还会有何物?为了说明一所好大学其文化确实会让置身其间的人产生一种敬之爱之的情感,这里将作者有关大学笔记中留下的两段记录与大家分享。

剑桥大学

走进斯坦福大学,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色土黄石墙、土红屋顶、拱廊相接、棕榈成荫及风情别具,这是一个恬静典雅、美丽如画、使人流连的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其学子不仅能尽享求学的乐趣,还会滋生出对生活、对母校无限热爱的感情。

斯坦福大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并非全为自然的恩赐,其校园从选址到整体构图再到材料选择等都无不渗透了斯坦福夫妇及其创校者对校园建筑本身就应当产生教育力量的期冀。

为此,首任校长乔丹(DavidStarrJordan)在开学盛典做了如下致辞:这些长廊连同它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东成教授在被学生评选为“德高望重的老师”的颁奖仪式上应邀发表获奖感言,他说了如下一段话:我去过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的校园。校园里到处都是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雕像。

在那些雕像中,我看到了两个中国人: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李时珍。他们寂寞地站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和风雨中。在这两尊雕像前,我哭了,流泪了。在自己祖国的大学里,没有人为他们立雕像。

我去过印度的尼赫鲁大学的校园。黄昏时分,晚霞满天,校园里到处是沙龙。我看到一位校外的诗人正在向一群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彼此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我们与他们合影留念。看到这些情景,我哭了,流泪了。我多希望我的祖国也有这样的大学,也有这样的校园。

我梦中走进过民国的西南联大的校园。我仿佛和闻一多、朱自清等先贤大师交流学问和思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群大师带着一群莘莘学子埋头读书、思考、做学问,硬是把破旧的冷板凳坐暖了。之后的岁月里,他们之中走出了一大批大科学家、大学问家,站出来一大批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梦醒时,我发现自己又哭了,流泪了。我殷切地希望我在兹念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校,就是这样的尊重知识、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大学。这是我梦中的校园,永远的梦中的校园。

斯坦福大学

年基于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需要,作者在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开设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工作坊,邀请在不同学科富有学术造诣的学者开教育研究方法论讲座。

在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的哲学方法论讲座做总结时,作者谈了自己的一个思考:经济也罢,科学技术也罢,它们与哲学究竟有没有关系?

举目世界凡经济强国无不是科学技术强国,凡科学技术强国又无不是思想大国、哲学大国。英、美、德、法、俄等国无不是思想家、哲学家辈出和云集的天堂。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强盛必定与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包括哲学繁荣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时代尤其如此。

近代以来我们在经济等方面为什么会落后?如果说我们经济落后仅仅是科学技术落后的因果,那么科学技术落后又是谁的因果?难道这与我们思想落后、哲学落后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落后毫无关系?

为什么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MargaretHildaThatcher)夫人那么自信地告诫西方政要“根本不要担心中国会称霸世界,因为中国没有思想输出”,那是她对思想文化对经济、对科学技术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深刻的洞彻。

德国的科技创造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德国人一直就认为自己是充满诗人激情和哲学家理性的国度,她拥有如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洪堡(WilhelmvonHumboldt)、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康德(ImmanuelKant)、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以及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等如此之多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及思想家,他们为此骄傲。

德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德国没有如此伟大的哲学和艺术,德国就不会有如此之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是德国特有的文化给了德国人创造创新的灵感、激情和智慧,从而使德国成了一个研究创新型国家。

法国人则干脆这样总结法国史:构成整个法兰西上升的动力,是30个诗人、作家、哲学家,25个科学家,15个经济学家,3个政治家,2个将军和1个商人。

若以西方的价值观来分析,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只是根据思想文化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逻辑关系做了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的演绎判断,而非故意小觑中国。当然撒切尔夫人说的是近现代的中国没有思想输出,因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思想辈出和文化璀璨的大国并引领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对此她并非无知。

21世纪前后我们喊出了一个口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向世界宣布,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何谓复兴?其原意是“衰落后的再兴盛”。因为我们所说的“伟大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中华民族曾经的古代辉煌,而是回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世界地位的辉煌。

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依据两个事实做出的判断:其一,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国家强盛和经济社会繁荣并强于外国的时期;其二,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至少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自己是领导世界的强国。这就是所谓伟大复兴的由来,如果我们历史上不曾雄起于地球我们又谈何复兴?

参观《复兴之路》

事实亦然。据史载,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有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诸如冶铁、纺织、髹漆、青铜铸造、陶瓷生产、制盐和酿酒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发达,社会生产力在当时的世界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诸侯争霸战争结束后,受新思想影响最大且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最强大者,在秦始皇的推动下各民族的融和得到加强并最后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到了秦汉时期,我们有了诸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果,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及浑天仪,这些技术发明我们远早于欧洲;医学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而华佗是最早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医学家。

尽管秦汉时期实行抑商兴农政策,但工商业还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国内商品丰富、流通活跃,而且应运发展了诸如咸阳、长安、洛阳等规模宏大的商业都市。

我们还开通了与西方以及东南亚贸易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铁器、丝绸、漆器、玉器等物产及技术对外国的输送及西方马匹、农作物等对我国的输入,国际贸易的频繁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进步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宋多年是世界史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火药、冶金业、指南针、船业、瓷烧制、印刷术等生产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我们不仅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而且在文化、政治、外交、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春秋战国以来到秦汉至唐宋经济社会的强盛,并非仅只是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业发展繁荣本身的致因。众所周知,凡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无不是思想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据我国学术史记载,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无以计数的包括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影响世界年的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等思想家、哲学家。尤其是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

各家杰出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家士子,他们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质疑辩难,给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的有家,而《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称“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12家,而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不仅作为中华思想文化之瑰宝影响至深,而且超越国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影响至广。

正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大变革。唐宋两朝亦然,其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思想活跃、文化繁荣导致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及对国家人才高度重视的结果。

回到前面关于哲学的话题,作为人类具有思想统领价值的智慧,哲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不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均有观念先决的意义。

科学技术当然是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力量,但如前所述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现代的西方还是历史的中国,尽管哲学及其产生的思想和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像科学技术与经济那么直观和直接,但哲学及其思想和文化通过对社会意志的改造和社会文明的促进而与科技、经济建立起来的关系却十分的强大和持久。

所以,英国教育明文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英国人认为英国是在莎士比亚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民族和成熟起来的社会,因此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象征必须得到英国及其人民的尊重和敬畏;所以,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以展示英伦三岛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为主题,而其灵感就源于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暴风雨》。

莎士比亚为何会被英国如此推崇?正如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周辅成先生所说的那类能把哲学也讲透的文学天才,即莎士比亚是用哲学家的思维和哲学家的语言在写剧本的文学大师。在他的戏剧里,许多剧中人说出来的话无不充满了哲学的蕴意。崇尚哲学的英国人岂能不崇尚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既然说到了年8月的伦敦奥运会,不妨顺便提及时任央视记者柴静及其摄制组在伦敦奥运会期间走进剑桥大学访问该校校长乐思哲(SirLeszekkrzysztofBorysiewicz)先生的情况。

据说摄制组的意图是想在轰轰烈烈的奥运赛场之外静观剑桥这所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以领悟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创造精神。采访乐思哲校长之后,很多网站挂出了有关这次采访的视频,柴静则在自己博客上公开了这次剑桥之行的采访手记。

其中关于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这位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而全身瘫痪不能说话、除了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任何部位根本不能动,但却是继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之后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做出卓绝贡献而被誉为“宇宙之王”、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柴静在采访中与乐思哲校长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柴静:霍金教授21岁时他已经得了很重的病,那个时候你们不知道他会创造出什么,在其他学校他可能会被选择离开,那剑桥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乐思哲:这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脑,被禁锢在了一个虚弱的身体里,这是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因为说到底这所大学最看重的,是他的大脑所将创造的价值。

柴静:但是如果他没有获得后来的这些成就,它能得到学校同样对待吗?

乐思哲:我们的选择永远取决于一个人的潜力,无论他是学生还是学校员工。

柴静:但是潜力这个词听上去很抽象?

乐思哲:它很抽象但也是一个很主观的现象,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越客观越好,有时候你要相信你的判断。

柴静:但有人可能会说人的判断会出错,可论文的数量不会出错?

乐思哲:我们更倾向于个人的判断而不是论文的数量,因为论文的数量会因学科而异。例如我的学科——免疫学,我们发表了很多论文,而哲学家可能一生只写一本书,但这一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也许比篇免疫学论文还大得多。

柴静:但我们想那些需要论文数目的行政管理人员,可能他们希望会说,我们说了算。

乐思哲:我们不玩数字游戏,我们认为这是对大学本质的滥用。因为最终为学子授课的不是行政管理人员而是教授和讲师们,是他们让年轻人被睿智的思想所感召。

剑桥的独立思考精神能让年轻人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伟大成就,不管是什么专业。我们坚信,这就是为什么剑桥的学生和老师会在世界上脱颖而出的原因,而且最终会将这种品质与卓越在未来传递下去。

剑桥大学

听了上述对话,我们除了领悟了什么是世界名校对人才的理解和大爱,而且领悟了世界名校对知识、对哲学、对思想的崇尚和敬畏。乐思哲校长陈述的观点其实已经涉及大学办学治校的理念,更具体地说涉及了大学应该守持的文化理性。

大学的文化理性决定了大学的文明。作为大学文化的思考者,你必须从大学文化的角度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zz/1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