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低频之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

定义: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骨骼肌或平滑肌以恢复其运动机能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治疗作用:

1.电刺激被动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产生的泵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改善水肿,延迟肌肉萎缩;

2.对于术后肌力减弱的患者,电刺激合并主动运动能增强和加速肌力增加。

治疗原理:

神经去极化:大部分电流的临床应用来自于电流刺激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

?强度时间曲线:特定的神经类型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电流强度各不相同,可以经由神经的强度-时间曲线来表现。一般短脉波时间和低电流强度是用来产生感觉刺激,而较长脉波和较高电流强度用来产生运动刺激。

?神经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也会与刺激的速率频率有关

区别: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生理刺激

电刺激产生动作电位造成的肌肉收缩与生理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的肌肉收缩类似,但存在差异。

电刺激强化肌力的机制:

*超负荷原则:给予肌肉越多的负荷,它产生的收缩力越大。对于肌肉减弱者,电刺激合并主动运动更能增加和加速肌力的增加。

*特异性理论:电刺激相较主动收缩能快速征召快肌纤维。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参数

波形

使用双向脉冲波或苏联波(Hz、10ms)

频率(pps或hz)

由波频来决定电刺激所产生的肌肉收缩或反应形式。

1.30pps分离的肌肉抽动性收缩

2.35-50pps平顺的强直性收缩(常规建议)

3.50-80pps产生更大肌肉收缩但易更快疲劳

脉宽

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包括上升和下降时间等。通常脉宽介于~us来刺激运动神经,较为舒适。刺激小肌肉需脉宽要低于大肌肉。

斜坡时间

使电流强度能平滑地逐渐增加或减少,避免突增突减带来的不适感。

1.当刺激时间在6-10s时建议使用1-4s的波升/波降时间

2.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时建议4-8s

3.功能训练时,不使用斜坡时间

通断比

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间歇时间的比值。主要是防止肌肉过早疲劳。开启时间通常建议6-10s。

1.治疗初:1:5,减少肌肉疲劳

2.肌力增强后下降至1:4或1:3

3.增强耐力或舒缓肌肉痉挛:1:1

电流强度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个人的耐受来调整。建议以最低强度来产生预期的运动是最优的。

治疗时间

强化肌力:10-20分钟,产生10-20次收缩

肌肉再教育:根据功能活动时间而定

降低肌肉痉挛:10-30分钟

?

电极的选择与放置

█1

一个电极放在肌肉的运动点上,另一个放在被刺激的肌肉上,并使两个电极平行于肌纤维方向放置,多数肌肉的运动点是位于肌腹中间。

█2

两电极间间隔不小于2英寸(约5cm)的宽度,平整的贴于皮肤表面,贴片尺寸的选择根据治疗目的、治疗部位来选择。

█3

贴片距离相对越远,可让电流传导越深。另可避免将肌肉收缩时,贴片靠的太近,电流密度过于集中引起电烧伤。

█4

另远离治疗区域的地方使用一个大的电极,同时在尽可能靠近神经或肌肉运动点的地方放置一个小的电极,这样在小的电极上会产生最大的效果。大电极将电流分散到很大的区域;小电极把电流集中在电极点的区域。

参数设置建议

失神经肌肉电刺激

治疗作用:

延缓肌肉萎缩、防止或减缓肌肉纤维化现象。

治疗原理:

1、肌肉去极化

2、引起神经支配肌肉收缩的电流脉波通常不会使失神经的肌肉产生收缩。

3、长脉宽电流直接使肌肉细胞膜去极化,称为肌肉电刺激(EMS)

参数:

电流脉宽须持续超过10ms,失神经肌肉才可引起收缩。通常使用数秒的直流电刺激,需要特定的设备。一般电刺激设备只提供至多1ms的脉宽。

神经肌肉电刺激临床应用案例:

前交叉韧带重建

电极放置:

(1)在股神经或股直肌肌腹,以及股内侧肌的运动点或肌腹

(2)股四头肌(如上)和腘绳肌(在股二头肌的肌肉腹部和半腱肌或半膜肌)。一些研究将电极放置在股外侧肌

身体和肢体位置:膝关节屈曲约65°

NMES波形:低频双相或中频突发调制交流电

频率:30–50Hz脉冲电流或Hz交流电,以50Hz骤增

脉冲持续时间:-ms

电流幅度:最小强度且舒适的肌肉收缩

工作-休息周期:开:关=6-10:12-50秒;使用较低的工作周期,例如工作休息1:3-1:5-如果肌肉是难以抵抗与电诱导的肌肉收缩相关的疲劳

治疗时间表:在术后1周内观测并开始:12-15次收缩/周期

疗程周期:一周3-4次,持续4-6周,特别是在术后前6周

测量结果证明效益:

减轻疼痛

增强肌肉力量

缓解肌肉萎缩

改善步态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禁忌症: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不稳定的心律不齐、颈静脉窦、高热,有出血倾向,孕妇下腰腹部等

█注意事项:心脏疾病、感觉异常、切勿置于开放伤口、瘢痕、过敏皮肤上等

参考书籍文献

1、PhysicalAgentsinRehabilitation

AnEvidence-BasedApproachtoPractice

FIFTHEDITION

2、TherapeuticModalitiesForSportsMedicineandAthleticTrainingSixthEdition

3、PhysicalAgentsinRehabilitationfromresearchtopracticeTHIRDEDITION

3、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forTreatmentofMuscleImpairment:CriticalReviewand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cs/1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