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治疗医院 > 关于针刀治疗时刀刃进入组织的深浅问题的 >
关于针刀治疗时刀刃进入组织的深浅问题的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
谨慎而后行医!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
非博不能致其得!
针刀医学是将东方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医学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并再创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针刀治疗技术是现在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治疗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即针与刀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闭合性微创伤性治疗技术。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的特点,同时也是与中医治疗技术即中医针刺疗法的完美结合。针刀主要通过手术效应、针刺效应以及综合效应等来发挥其功效。
适应症
1各种因慢性软组织损伤而引起四肢躯干各处的一些顽固性疼痛点。
2滑囊炎滑液囊受到急、慢性损伤之后,就会引起滑液囊闭锁,而使囊内的滑液排泄障碍,造成滑囊膨胀,而出现酸、胀、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或由于过度膨胀而挤压周围的神经、血管,出现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此种病变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应用针刀闭合性将滑囊从深面十字切开,针刀术后用手指迅速将滑液囊压扁,往往可速见成效。
3骨化性肌炎初期(包括肌肉、韧带钙化)对于骨化性肌炎,针刀治疗适应在骨化还没有完全僵硬之前,就是说肌肉还有弹性的情况下,才适宜针刀治疗,不过疗程比较长,一般要60天左右。骨化性肌炎的病因和骨质增生一样,是肌肉和韧带拉应力过高引起,限制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4各种腱鞘炎或韧带挛缩引起的疼痛针刀治疗各种腱鞘炎,有时疗效极快,尤其对狭窄性腱鞘炎、跖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之类,有特殊的疗效,但有时也必须配合一些药物。
5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针刀治疗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对病损较久的疗效显著,对病损时间较短的疗效较差。
6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源性的)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在临床上表现极为复杂。有的单独构成一种疾病,有的夹杂在其他疾病当中表现为一种症状,有的表现比较隐蔽。而由于肌痉挛和肌紧张继发出一种突出的临床症状。但只要搞清原因,是肌肉痉挛和肌紧张者,应用针刀治疗,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7手术损伤后遗症做切开手术如在四肢施行,特别是在关节附近容易造成腱鞘狭窄,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挛缩,结疤粘连,导致功能障碍。针刀对此施行闭合性松解术,有很理想的疗效。
8骨干骨折畸形愈合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或有肿胀不消,肌肉萎缩麻木疼痛无法解除者,必须在愈合处折断,再行复位,重新固定,纠正畸形。通常要做切开手术,创伤大,软组织损伤重,容易造成肢体无力等后遗症。传统中医治法用三角木垫于畸形愈合处,手法将其强行折断,再复位治疗。此法亦易损伤软组织,更易将健骨折断,不易在需要折断的部位截断而造成新的骨折创伤,应用针刀闭合性折骨,可完全避免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准确无误地在需要折断的地方折断,又不损伤周围的软组织,保证这些软组织形态的完整性,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关节附近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不列为适应证。
针刀进入组织到底是深好?还是浅好?是越深越好?还是越浅越好?朱汉章老师的论述的用针刀治疗的疾病,经统计,百分之八十四以上是要求针刀的刀刃到达骨面。
朱汉章老师是这样描述的:使针刀刀刃深入到骨面,然后纵横剥三下即可。
画的针刀治疗的示意图也是刀刃在骨面上。
以上是从朱汉章老师著的《针刀医学原理》下载下来的针刀入路图。上图都明确地显示:针刀的刀刃均应到达骨面。
1.纵行疏通剥离法粘连结疤发生于肌腱韧带附着点时,将刀口线和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按刀口线方向疏剥,按附着点的宽窄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行剥离。
2.横行剥离法当肌肉与韧带和骨发生粘连,将刀口线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作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垂直铲剥,将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当觉得针下有松动感时即出针。
3.通透剥离法当某处有范围较大的粘连板结,无法进行逐点剥离时,在板结处可取数点进针(进针点都选在肌肉和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相邻的间隙处),当针接触骨面时,除软组织在骨上的附着点之外,将软组织从骨面上全部铲起,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互相之间的粘连疏剥开来,并将瘢痕切开,因I型针刀针体较小,是容易达到此要求的。
这就是正宗的朱汉章老师的针刀治疗的思想,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
李力老师指出:深层肌一般是以固定骨骼及关节的位置的,浅层肌一般是起运动四肢及躯体作用的。所以,如果骨骼及关节的固定不好,就说明是深层肌肉的病变,例如,有骨质增生,说明骨骼有移位,也就是固定不好了。影像学报告中有关节移位,也说明固定不好。韧带硬化或骨化等,也说明固定不好。给病人手法复位时,如有弹响,或复位后症状有好转时,也说明骨骼的固定不好。
所有固定不好的,或不能发挥良好的固定作用的,说明起固定作用的深层肌,以及韧带、筋膜等有病变,从而导致其稳固骨骼的能力不足,所以针刀要深扎。
朱汉章老师提倡,针刀治疗后,大多数都要复位。所以,也说明,针刀治疗病人的病变绝大部分在深层,往往在骨面。
此时,我们的针刀治疗,就要使针刀刀刃进到深层的病变组织中进行治疗,也就是说要深刺。
而不是针刀只需进到浅层对正常组织进行刺激,就可使严重的瘢痕、挛缩剥离、松解、消除的。针刀治疗没有到达病变组织,即粘连、瘢痕等处进行治疗,是不符合朱汉章老师的针刀医学原理的,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有时我们用Ⅰ型针刀推进到瘢痕组织中也不能有效地切碎较重的大的瘢痕组织,那么,在瘢痕较表面的皮下组织用针刀治疗,就更不可能切碎严重的瘢痕组织。外科手术治疗也如此,例如:深部有个良性肿瘤,只有把深部肿瘤能暴露出来的手术野,才能把肿瘤摘出来。如果只暴露肿瘤的表面的手术野,是无法取出肿瘤的。
众所周知,人的机体一般是越往深处,其组织器官就越重要,所以,内脏都是藏于最深处。研究认为,慢性损伤的疼痛几乎都来源于肌肉,肌腱,韧带,深筋膜,骨膜和关节囊等深层组织,通常是弥散性的钝痛,定位差,有时会和来自其他深部组织的痛觉相混淆。
中医把人的机体分为皮毛,营卫,腠理,骨髓等,并告诉我们越往深处的组织,越重要!
当病变在浅层,因为疼痛神经感受器分布较少,所以,疼痛不明显,吃点止痛药,或者理疗按摩后,就会明显好转,所以就较少来针刀科治疗。只有深层的病变,因为疼痛感受器较密集,病人疼痛较明显,或者疼痛难忍,用止痛药等治疗难于缓解疼痛。所以,尽管害怕扎针刀,病人还是壮着胆来到我们处用针刀治疗,说明确实是疼痛难忍,其他的方法又没有多少效。恰恰说明病变部位在深处,往往是在骨面。所以,针刀治疗时,刀刃一般要达骨面,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在针刀实践中,因为病人惧怕扎针刀痛,所以许多针刀工作者扎的较浅,尽管当时效果不错,但是,多数病人不久后又出现疼痛;针刀浅刺后,往往当即有较明显的效果,所以,就会有个印象,浅刺病人,大部分病人都治好了。试想,如果多数真治好了,那么每天的病人就不止一百人了。如果没有,就要思考一下治疗方法。而如果治疗时使针刀扎到骨面的病人,再次出现疼痛的病人就要少很多。
众所周知,紧贴皮下组织即浅筋膜下的肌肉的表面,就是深筋膜,有人认为针刀只需扎穿此处的深筋膜即可,此处的深筋膜,其实就是在皮下,很浅,用针刀治疗此层的深筋膜当时有较好的效果,而且非常安全,所以只需浅剌就解决问题了。有些人认为,根据最新的筋膜的解剖学知识,深层的深筋膜是和浅层的深筋膜相通的,所以针刀只需要在浅层治疗就可以了。我们要明白,如果病变组织在浅层的深筋膜,这样治疗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深层的深筋膜的病变,无论病变的深层深筋膜是否和浅层深筋膜是否连接,针刀不到病变组织治疗,就不能有效剥离粘连、瘢痕等病理改变,所以,只可能当时效果好,远期效果不佳,或者当时也效果不佳。笔者认为,纠正以上认识的误区是有意义的,一味浅刺是认识上的误区,要纠正过来。
其实,深筋膜本身又分几层,如胸腰筋膜就分为前中后三层,如果是中层筋膜的病变,针刀只推进到后层就不能对病变组织进行彻底的治疗。针刀如果不扎到病变部位及病变组织,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深筋膜除了在肌肉的表面外,更多的是发出到肌肉间隔的深筋膜,还有环绕到肌肉的对面的深筋膜,即深层深筋膜。如果此部位的深筋膜有病变,针刀刀刃就应推进到深处的此层深筋膜治疗。
人体某一个部位的肌肉,往往有几层,一般分深,中,浅三层,而任何一层的肌肉都有可能损伤,所以,如果深层的肌肉损伤了,那么针刀就要推进到深层肌肉表面或对面,肌肉内的深筋膜治疗。
中医针灸认为针灸的治疗机理是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等,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针灸针有很多型号,芒针就有一尺长,说明针也要扎的比较深!中医也认为,该扎的深就要深,该扎的浅就浅,并不是一味强调只需扎浅,或浅刺。
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及研究,有许多疾病,如果针刀扎的浅,不到位,效果不佳,复发率高,针刀前进一小步,疗效提高一大步。笔者在大量的针刀临床实践中,针刀治疗许多病人时,发现针刀离骨面仅仅相差2~3ml,病人当时感觉原来的症状好多了,但有不适。当把针刀刃推进到骨面后,病人当时就说太舒畅了,拔出针刀后,原有症状往往消失了。这就充分说明,那怕就是相差2~3ml的深度,疗效也是绝然不同的。例如,梨状肌综合征的病人,针刀推进到梨状肌的浅层深筋膜及肌腹,疗效往往不佳,使针刀推进到梨状肌的深层深筋膜进行切割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远期疗效也较佳,后来仔细研究梨状肌的解剖,进一步明白了,梨状肌是深层肌,起于骶骨的内侧骨面,止于大转子尖。所以,治疗时,针刀深插至骶骨前面,再摆动针刀至骶骨边缘,进针至骶骨的内侧面“前面”,针下感到突破感后,反复纵排切三下出针刀,经过如此治疗后,一年后随访病人,病人高兴地回答,症状痊愈了,一直很好。通过大量的诸如此例的病人的针刀治疗,得出初步结论,病变部位在深处,针刀就要进到深处的病变部位治疗,才能达到显著的即刻及远期的治疗效果;寰椎后结节的头后小直肌,内收肌,多裂肌,菱形肌等的针刀治疗也是如此,如果浅刺往往没有效果。
例如,个别体形比较胖的菱形肌损伤的病人,因为肋骨触摸不太清楚,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针刀扎进去约2cm多,当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过了几个月后,病人又来看病了,说菱形肌原来疼的地方还痛,要求再扎针刀。
笔者在临床中遇见大量的这样的病人,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经反复思考,认为病变部位在菱形肌的深面与肋骨骨面的滑囊的粘连闭锁有关。通过左手重加压分离触摸到骨面后,固定在原位,右手持针刀紧贴左手指甲表面进针,缓慢推进,匀速前进,直达骨面,针下感觉到明显的韧性病变组织,对此病变组织反复切割剥离,直至畅通无阻时出针。临床观察,80%以上的病人有显著的远期疗效。
笔者在以后的几十年的针刀实践中,坚持这个思路,即大部分针刀要深剌,只有很少部分要浅刺,取得了显著的远期疗效,笔者认为,这个思路非常重要,是取得针刀显著疗效的保证。这样,每天就有大量的病人来求诊于我们的针刀治疗。
那么,针刀深剌是不是很危险呢?
笔者多年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也基本没有出现过医疗差错。说明按这个思路治疗,不仅能明显提高疗效,而且也是较安全的。笔者针刀操作时,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要反复学习解剖学,尤其是精细解剖,要把重要组织器官的解剖烂熟于心。
对照人体骨架反复学习,看熟了后马上闭眼,让脑子把解剖结构浮现出来,如果有模糊不清的,再打开眼看面前的解剖结构,这样反复重复很多次,最后就可把解剖结构烂熟于心,解剖熟了,后面就要苦练摸功!
如何做到能熟练地摸出深层的骨面?笔者的经验是,手的力由轻及重,即重压,这样才能摸及骨面。
在深层扎针刀时,刀刃一定要在骨面上进行治疗,如果病变组织在骨面的深层,可把刀刃摆动到骨缘下,刀下感觉到一个突破感后即刻停止推进---即刹车!这样就可避免伤及内脏等重要组织器官。
笔者在大量的针刀临床实践中,针刀许多病人时,发现针刀离骨面仅仅相差2~3ml,病人当时感觉原来的症状好多了,但有不适。当把针刀刃推进到骨面后,病人当时就说太舒畅了,拔出针刀后,原有症状往往消失了。这就充分说明,那怕就是相差2~3ml的深度,疗效也是绝然不同的。
因为有梦,我才飞的更高;因为有您,我才做的更好;谢谢亲,在我寻梦的旅途;给予的支持、鼓励与关爱。
DoctorPeng在线疼痛诊疗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参考,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处理;我不针对任何患者或病情,出于对患者的负责,在不清楚患者的详细病症情况时,我不做任何治疗方面的建议。有一天,您辉煌了,一定要有个好身体,才能享受人生;有一天,您落魄了,还得有个好身体,才能东山再起!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