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症状表现 > 胰岛素打了,血糖控制不住可能注射方法有 >
胰岛素打了,血糖控制不住可能注射方法有
11月7日,
胰岛素规范注射日,我们来点马后炮!日常工作中有太多病友注射了胰岛素,血糖控制一塌糊涂,来找我们要求更换胰岛素!
更有甚者认为胰岛素笔出了问题来要求我们给予更换!解释说他注射技术有问题,极不情愿的说“我胰岛素打了20年我能不会打?什么医德!”更有甚者在诊室骂骂咧咧!
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及39.9%,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例如,一些人没有按照规范的程序注射胰岛素,导致局部出现脂肪增生,影响了胰岛素的吸收,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一、先来认识下注射胰岛素的常用装置:胰岛素笔
胰岛素皮下注射,靠的就是这支笔。
市面上常见的胰岛素笔有:
二、注射前准备
注射前洗手!
仔细核对胰岛素类型、剂量、性状、注射时间及有效期。
提前30分钟取出胰岛素在室温下回暖(注射低温胰岛素将导致注射疼痛)。
三.注意胰岛素注射部位
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腹部:胰岛素吸收率达到%,适合注射短效、超短效胰岛素;
上臂外侧:胰岛素吸收率为85%;
大腿外侧:胰岛素吸收率为70%,捏起皮肤注射,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臀部外上侧:胰岛素吸收率最慢,无需捏皮注射,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四.注射部位的轮换
轮换注射部位能有效预防皮下脂肪增生,这种轮换方式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
胰岛素注射部位
不同胰岛素注射在不同部位,比较合适人体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外上侧。餐时注射短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腹部。
注射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时,可选择臀部或者大腿。大腿注射选择其上端外侧,而非膝盖附近。上臂注射可选择侧面或后侧部位,该部位皮下组织较厚,肌内注射风险较低。
五.注射部位的清洁
打胰岛素之前要对皮肤状态做好检查,如果皮肤有脂肪增生,皮肤发生炎症,水肿或者感染的时候,要尽量避开这些部位注射。不论在哪些地方注射,打胰岛素之前要注意清洁消毒。
请避开皮下脂肪增生、脂肪萎缩、瘀斑等部位注射。
正确的消毒方法,以注射点为中心,用酒精由中间向周围消毒皮肤,直径约5cm左右,凡酒精擦拭过的范围,不要再重复擦拭以减少污染。
注意:不要使用碘伏消毒,因为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用碘伏消毒可影响胰岛素的活性。
六.注射部位的正确轮换
胰岛素属于生长因子,有促合成作用,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如果在硬结处继续注射胰岛素将导致药物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延长,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注意轮换注射部位,可有效预防硬结产生。
皮下脂肪增生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增厚,好似橡皮,质地硬,或呈瘢痕样改变。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为了方便糖友记忆,我们记住六个字:小轮换、大轮换。
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以腹部为例,将腹部注射区域以“十字”分为4个等分区域,避开脐周,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轮换。
胰岛素注射轮换方法
小轮换:
在每个部位内的小范围轮转叫做“小轮转”。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时,连续两次注射应间隔至少1cm(或大约一个成人手指的宽度)的方式进行系统性轮换。
大轮换:
将注射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为两个等分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轮换。
七.如何注射
一般的注射技术提倡的是“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这是无痛注射技术的绝招。
使用正确轮换技术的患者常血糖控制更好,HbA1c更低,脂肪增生更少,不明原因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更少血糖波动和每日胰岛素剂量。
注意
在腹部,应避免以脐部为圆心、半径1cm的圆形区域内注射。
八.捏皮注射的正确方法
使用较短(4毫米或5毫米)的针头时,大部分患者无需捏起皮肤,并可90°进针。使用较长(≥6毫米)的针头时,需要捏皮和/或45°进针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如果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捏起,导致肌内注射。注射完应在拔出针头前至少停留10秒,从而确保药物全部被注入体内,同时防止药液渗漏。
什么时候需要捏皮注射
注射时是否需要捏皮是患者一直很关心的问题。很多患者没有掌握好注射手法,易把胰岛素注射到肌肉层。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疼痛,使患者对胰岛素注射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过快,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此,医护人员要教育患者使用正确的手法和长度适宜的针头进行注射。
通常而言,超重者或身体质量指数(BMI)22kg/m2的患者在腹部注射时不需要捏皮,但在大腿部位注射时需捏起皮肤进行,以确保将药液注射到皮下。对于偏瘦或体脂率偏低的患者,注射时需要捏皮,否则容易注射进肌层。
九.针头不能重复使用
所有型号一次性注射笔用针头均不能重复使用。使用注射笔用针头重复使用后,针头中残留的药液会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使用后的针头内残留的胰岛素形成结晶,会堵塞针头妨碍注射。
注射后的针头留在胰岛素笔上,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还会引起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不准确。针头重复使用与脂肪增生相关,针头重复使用次数越多,脂肪增生的发生率越高。
胰岛素笔注射针头每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更换,且每次更换时均要排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患者均存在反复使用针头的现象。
因此,大家不要为了省这笔费用,给自己的治疗和身体带来其他的隐患,建议糖友在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多多与医生沟通,及时反馈自己的控糖进展,放松心情。
十.胰岛素的保存
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它在受热、冷冻或搅动大的情况下易遭到破坏。零度以下,胰岛素的活性会被破坏,30℃以上,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
任何未启封的瓶装或笔芯装胰岛素应保存在冰箱内(2℃~8℃),而已开启的、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储存于室温(≤25℃或30℃)即可,具体情况还应参考产品说明书。
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及39.9%,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针打不出药,一定是技术问题
针打不出药一定是技术问题,而不是笔质量出了问题,操作者需要重新学习胰岛素注射技术,请教医护人员、看说明书、网络搜索操作视频都可以!
找亮点
找亮点
继续找
这些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转自:三诺讲糖糖尿病网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声明:本站文章为转载仅作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删除~
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简称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牵头,中国医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通过践行“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原则,实现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对代谢性疾病患者实行全人(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蛋白尿、眼底、血管等全面干预)、全过程(无病防发病,有病防并发症,有并发症防残防死)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检查检验仪器、统一干预标准、统一干预方法、统一控制目标),以期达到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医院内分泌风湿科成立于年,是南阳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医院第一家系统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
主要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及合并感染发热、妊娠糖尿病等;垂体疾病:如垂体瘤(矮小症、巨人症、溢乳、闭经)、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炎等;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性腺病:如男女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异常等;代谢紊乱:如肥胖症、高血脂、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