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按摩治疗法编辑框腰椎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椎管容积或形态结构异常,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由于椎管发生骨性和(或)纤维性狭窄,引起容纳其中的脊髓、马尾及脊神经根等受压迫,继而出现相应的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

椎管由多个脊椎的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纵行连接而成。因内藏脊髓,又称为脊髓管。椎管的前壁为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及后纵韧带;侧壁为两侧椎弓根;后壁包括椎板、后关节和黄韧带。椎管壁的韧带组织,有极其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椎管内有硬膜囊、硬膜外脂肪组织、血管及神经根,腰2以上为脊髓圆锥及神经根,腰2以下为马尾神经。侧隐窝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以腰4、5两腰椎处最为典型。其前为椎体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前面与椎板和椎弓根连接处,外侧为椎弓根的内面。侧隐窝为椎体孔两侧向外陷入部分,向外下方形成脊神经根通道,与椎间孔相续。侧隐窝是椎管最狭窄部分,为神经根的通道。腰部椎管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脊髓及马尾神经根。

1.病因

(1)原发因素:由于先天发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狭小,称为原发性椎管狭窄,临床比较少见。如椎弓根短缩或内聚,造成椎管矢状径和横径狭窄以及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隐性脊椎裂等。

(2)  继发因素:为后天多种因素引起的椎管狭小,如椎弓根过短、椎板肥厚、关节突肥大等。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结构继发增生性改变,易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与体征。如关节突肥大增生,从后方造成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黄軔带增厚,从侧方、侧后方、后方造成椎管狭窄;椎板增厚,从侧后方、后方压迫硬膜及马尾神经。

(3)  医源性因素:由于手术治疗不当,导致椎管腔狭小,称为医源性椎管狭窄。如椎弓峡部裂伴脊椎滑脱病例,在施行植骨手术后,骨块压迫或因手术后创伤组织形成的瘢痕、增生过多等引起的椎管狭窄。

2.病理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腰椎管容积或形态结构异常,造成椎管内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血管等受压,继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可导致狭窄的椎管内静脉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水肿,发生粘连,马尾神经缺血及神经炎症出现,这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1.  病史

发病年龄主要在中年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多继发于高强度劳动和腰部重负荷之后。

2.  症状

(1)  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症最具特点的症状。患者常在步行数十米或百米时产生腰腿痛,更有甚者仅仅站立或挺腰时,即可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酸胀、无力、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以致步态失稳,难以行走。弯腰休息片刻或下蹲后症状立即减轻,甚至消失,但继续行走后不久,即可重复出现上述症状。

(2)  腰背痛: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多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可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  神经根压迫症状:侧隐窝狭窄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随病情发展,症状可由开始的间歇性发展到持续性加重,主要是因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马鞍区的症状以及括约肌的症状,如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

(1)  腰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  患者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和长期反复腰腿痛。

(3)  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髙试验阳性。

(4)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常在腰四到五、腰五到骶一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该病临床发病较为急促,常由体力劳动或者感受风寒所致,有强烈的下肢放射痛,早期可出现被动体位、腰椎生理弯曲消失等症状,结合发病史及相应检查不难排除。

2.  椎管内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全身状况差,消痩,夜间痛甚。可找到原发肿瘤,X线检查显示有椎体破坏。

3.  神经根炎

起病急,疼痛剧烈,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局部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快。

1.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松解粘连。

2.  经络与腧穴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等腧穴。

3.  手法操作

(1)滚揉腰背: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

医者施以滚法,配以掌根按揉,沿膀胱经而下,经臀部、大腿后部、腘窝,直至小腿后部,上下往返多次,下腰部为重点,约五分钟。换健侧,同样操作。

(2)  按揉腧穴:按揉双侧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诸穴,约三到五分钟;辅以掌根按揉,下腰部为重点,约三到五分钟。

(3)  直推经络:直推腰腿部督脉、膀胱经、胆经三到五遍或以患者耐受为度。

(4)  屈髋伸腰: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以右下肢为例,医者右手握踝部,左手扶膝,屈髋屈膝,被动旋转髋部,顺、逆时针各三遍;再嘱患者蹬腿,医者顺势牵拉患肢,操作三到五次,结束治疗。

(1)  医者活动患者下肢时,需排除患者髋部及膝部病变,切不可盲目活动,造成损伤。

(2)  切忌被动运动,如挤压、后伸等,避免过于猛烈的手法刺激。

(3)  患者腰腿疼痛剧烈时,除治疗外,应局部给予热敷,并卧硬床休息一到两周。

(4)  腰部保暖,腰围护腰。

(5)  半年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并有明确的神经定位障碍者,应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dzz/13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