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骨骼,聚焦骨质疏松预防的四个核心节点

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骨质疏松的严峻现状

骨质疏松症,这一在世界卫生组织眼中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健康威胁,正悄然侵蚀着众多人群的健康。在我国,50岁以上女性中,每5人就有1人深受其害。骨质疏松患者一旦遭遇骨折,不仅自身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全球范围内,每3秒钟就有一起“骨松性骨折”发生,而50岁以上老年人中,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达1/3。

骨折后,死亡率和致残率急剧攀升,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死亡率是未骨折患者的9倍。若不积极治疗,再发骨折风险会显著增加,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风险增至三倍,第三次骨折增加五倍。骨折后骨的微结构损伤严重,强度大减,这也是老年人易反复骨折的原因。应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单靠补钙和维生素D远远不够,增加骨强度、预防再次骨折才是关键。

1、青少年时期:骨量积累的关键起点

我20岁时骨量沉积就达到最高骨量的90%。骨骼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从出生到20岁前,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骼逐渐变得结实强壮,20岁时基本达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30岁左右达到骨量最高点,即峰值骨量。年轻时峰值骨量低,年老时易患骨质疏松。若将骨代谢比作银行存储,骨形成是存钱,骨吸收是花钱。30岁前,尤其是20岁前,骨量储备越多,日后患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越小。预防骨质疏松要从青少年做起,教育孩子不偏食挑食,均衡饮食,摄入牛奶、含钙食品等,加强骨骼营养。

2、孕期哺乳期:补钙防骨量流失的特殊阶段

生孩子会使骨量流失约10%,孩子越多,越易骨质疏松。胎儿在母体孕育时会吸收母体营养,包括钙离子等,形成自身骨骼。过去很多妈妈因不知此点,多次怀孕生育,营养跟不上,导致骨量流失严重,过早患骨质疏松。哺乳期缺钙也是“月子病”如牙齿松动、腰背酸痛、足跟痛的原因之一。哺乳时,母亲每天通过乳汁喂养宝宝定量的钙,若钙摄入不足,会动用骨骼中贮存的钙,维持母乳中钙浓度,进而导致缺钙,增加患骨质疏松症风险。

3、中年时期:骨量达到高值的黄金时期

35岁以前的女性,40岁前的男性,骨量一定要达到高值,越高越好。女性一旦进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质疏松之路。日本研究数据显示,女性40~50岁时,绝经前每年骨量丢失0.3%~0.5%,十年丢失3%~5%;50~60岁绝经这十年,会丢失20%~30%。进入老年后每年骨量丢失减少,一年约1%,累积到80岁时骨量丢失一半。雌激素对女性骨骼有重要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明显下降,骨量丢失速度加快。但骨量流失少有症状,难以察觉。绝经后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若骨密度偏低或明显减少,要适当补充钙剂。在绝经最初的3~5年内,要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每日摄取钙~mg。

4、老年时期:防骨松先防摔倒的重中之重

骨质疏松最严重也最常见的后果是骨折。已患骨质疏松的人群,预防骨折的方法,首先是防摔倒,然后才是维持骨量、强化骨强度。老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髋骨。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骨量就会流失10%,同时出现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对骨量本就存余不多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日本调查发现,老年人摔倒场所约1/2在家中,家中摔倒的人1/2在自己房间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dzz/17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