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肌肉萎缩 > 疾病危害 > 病例分享线粒体脑肌病1例 >
病例分享线粒体脑肌病1例
作者:陆相朋等
河南中医院
摘自《临床儿科杂志》年第11期
病史
患儿,男,2岁2个月。9月龄时因发现运动发育落后5月余就诊。患儿4月龄时竖头不稳,不会翻身,四肢松软无力,医院就诊。
头颅MRI提示蛛网膜下腔增宽,枕大池扩大;肝功能检查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异常;肌电图未见异常;心脏、肝胆胰脾、肾脏彩超未见异常。
给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1个月后,肝酶降至正常,综合康复治疗3月余无效转来河南中医院。
患儿系G1P1,孕40周,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g,身长50cm,无产伤及窒息缺氧史,Apgar评分正常。生后黄疸持续约1个月,新生儿期易惊颤、哭闹。
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体质量7.5kg(1SD),身长68cm(1SD),头围45cm;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营养不良貌,皮肤黏膜未见异常;前囟1.5cm×1.5cm,平软;眼睑无下垂,眼距稍宽,鼻梁低平,人中长,耳位低,双眼内斜视。
胸廓不对称,肋外翻,心肺无殊;腹软,无膨隆,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侧弯、后凸。
追视、追听反应差,与人交流意识差;竖头不稳,不会翻身,不会坐,仰卧位呈非对称性颈反射姿势,四肢主动活动少,立位双下肢不能支持体重;安静状态下四肢肌力3+级、肌张力低下,外界刺激状态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侧腱反射可引出,双侧病理征阳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传染病筛查未见异常。
甲状腺功能正常。
血清丙酮酸mol/L(增高),乳酸2.10mmol/L(轻度增高),乳酸/丙酮酸比值16.5(增高),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血氨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5IU/L。
肌酸激酶U/L,肌酸激酶同工酶32IU/L。
总胆固醇正常,三酰甘油2.32mmol/L。
25-羟基维生素D39.49nmol/L。
液相串联质谱法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分析示天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瓜氨酸、鸟氨酸等多种氨基酸降低,丁二酰肉碱4.44mol/L(参考值0.2~2.5mol/L),乙酰肉碱47.47mol/L(参考值6~30mol/L)。
尿有机酸分析示乳酸水平升高,3-羟基丙酸、甲基丙二酸、甲基枸橼酸轻度增高,提示甲基丙二酸尿症及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头颅MRI示双侧豆状核及尾状核萎缩伴长T2信号,双侧脑室扩张,双侧脑室后部白质T2W信号偏高,脑沟增深,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显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喉镜示喉软化症。
24小时脑电图正常。
Gesell发育量表:适应性34(相当于2.8个月),大运动28(相当于2.33个月),精细运动11(相当于0.93个月),语言64(相当于5.34个月),个人-社交38(相当于3.27个月)。
入院诊断
发育落后原因待查:
①遗传代谢病?
②线粒体脑肌病?
肝损伤,先天性喉软化症。
基因检测
在知情同意前提下,留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全基因组DNA(QIAGEN),构建基因组文库,通过探针杂交捕获与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区域(50bp),并富集目的基因片段,通过高通量测序仪(Illumina)进行基因测序(北京金准科技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结果示患儿MUT、MMAA、MMAB等甲基丙二酸尿症相关基因检测未见可疑致病突变,SUCLG1基因发现2个杂合突变点,分别为c.CG(p.AP)和c.TC(p.DG)(图1)。
其中c.CG杂合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来自母亲;c.TC杂合突变来自父亲,未见文献报道,但生物分析软件功能预测显示可能具有致病性。
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线粒体DNA,稀释30倍至数字PCR芯片的最佳检测范围并定量,检测mtDNA拷贝数,以RNaseP为内参。结果显示,线粒体DNA拷贝数为/cell,为正常对照(.71~.14/cell)的68.4%(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最终诊断
SUCLG1基因相关线粒体脑肌病
讨论
线粒体病是一组导致儿童脑病的严重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病因复杂。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是线粒体病中一组罕见疾病,因核基因缺陷影响线粒体DNA复制和稳定,引起多种线粒体DNA片段的缺失,细胞分裂时产生的子细胞中线粒体DNA减少从而发病。
已知9种基因缺陷可导致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其中,TK2(编码胸苷激酶2)、SUCLA2(编码二磷酸腺苷-SUCLβ亚单位)、SUCLG1(编码二磷酸鸟苷-SUCLα亚单位)、RRM2B(编码核苷酸还原酶M2B亚单位)、DGUOK(编码脱氧鸟苷激酶)与TYMP(编码胸苷磷酸化酶基因)8个基因编码维护线粒体的脱氧核苷三磷酸蛋白质,参与线粒体DNA合成;POLG(编码DNA聚合酶)与C10orf2(10号染色体开放读码框2)基因为线粒体DNA复制所必需。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取决于不同的基因型,主要影响某一特定的器官或一组器官组织,如肌肉、肝、脑、肾。根据临床表现。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分为4类:肌病型(TK2基因缺陷),通常在2岁前出现肌力及肌张力低下;脑肌病型(SUCLA2、SUCLG1、RRM2B基因缺陷),通常在婴儿期出现肌张力低下和严重的神经功能异常;肝脑型(DGUOK、MPV17、POLG、Cff2基因缺陷),多表现早发性肝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受累;神经胃肠型(TYMP基因缺陷),患者于20岁之前出现进行性胃肠动力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其中MPV17的功能尚不明确。
SUCLG1基因相关脑肌病型又称为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9型(OMIM#,脑肌病型伴甲基丙二酸尿症),为SUCLG1基因突变所致,影响大脑及身体其他系统发育,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目前关于该病临床研究较少,至今全世界仅报道了14例SUCLG1突变导致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共10余种相关基因突变被报道。Liu等曾报道了3例中国患儿,均为严重的脑病患儿,因轻度甲基丙二酸尿症受到重视。
SUCLG1与SUCLA2突变导致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succinylCoAligasesucl,SUCL)缺陷。SUCL是线粒体三羧酸循环酶,催化琥珀酰辅酶A和ADP/GDP与琥珀酸和ATP/GTP之间的可逆反应。SUCL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所形成的异源二聚体,α亚基由SUCLG1编码,β亚基由SUCLA2或SUCLG2编码,SUCLA2编码ATP/ADP特异的β亚单位,SUCLG2编码GTP/GDP特异的β亚单位,分别形成A-SUCL和G-SUCL。A-SUCL和G-SUCL两种酶位于线粒体基质,可能在三羧酸循环中同时催化底物磷酸化。SUCL结合嘌呤核苷二磷酸,并调节核苷二磷酸激酶活性,在线粒体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补救途径发挥重要作用,其形成异常将会影响激酶的功能,从而降低mtDNA的合成,导致疾病。此外,SUCL功能缺陷使丙酰辅酶A向SUCL的转变受阻,引起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尿液甲基丙二酸、血丙酰肉碱轻度增高。SUCLG2主要在合成代谢旺盛的肝脏组织中表达,SUCLG1与SUCLA2主要在脑、肌肉中表达,因此SUCLG1与SUCLA2突变导致脑肌病及肝损害。
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特征为婴儿期起进行性加重的智力运动障碍,伴肌张力障碍、痉挛或舞蹈症、癫痫、肌张力低下、肌肉无力、脊柱侧弯、感音神经性耳聋、乳酸性酸中毒,血浆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升高,脑皮质萎缩和基底节受累。SUCLG1突变患儿临床表现严重,通常有严重乳酸性酸中毒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于婴幼儿期死亡。患儿多在6个月之内出现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和智力运动延迟,常伴进行性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肌张力障碍、喂养困难、胃食管反流、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及呼吸功能不全导致频繁的肺部感染。其他异常如多汗、斜视、上睑下垂、癫痫发作等较少见。实验室检查方面,SUCLG1突变患者常表现高乳酸血症、轻度甲基丙二酸血症和酰基肉碱酯异常(C3、C4增高),尿液有机酸分析提示甲基丙二酸升高。肌电图显示运动神经元损害。MRI对诊断线粒体脑肌病具有一定的价值,脑基底神经节代谢旺盛,最容易受到能量代谢的影响,常在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T2呈高信号。患者肌肉中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通常表现为呼吸链复合物I、Ⅲ和Ⅳ联合缺陷,而复合物Ⅱ活性正常。线粒体DNA定量显示肌肉mtDNA含量降低。
与SUCLG1突变患者相比,SUCLA2突变导致的线粒体脑肌病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患儿出生时正常,在婴儿期及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肌病,无肝脏疾病,部分患儿为Leigh综合征样表现,如肌张力障碍、耳聋、肌张力减退、乳酸性酸中毒和甲基丙二酸血症。
SUCLG1突变患者A-SUCL和G-SUCL的活性完全缺失,故其临床表现比SUCLA2突变重,多数患者在新生儿期死亡,而SUCLA2突变患者残存G-SUCL功能,临床症状较轻,可有更长的生存期。此外,SUCLG1错义突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可与SUCLA2突变患者表现相似,两者鉴别需依靠基因序列分析。
本例患儿于4月龄起病,四肢松软,生长发育迟缓,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未见严重乳酸性酸中毒表现。Ostergaard等研究显示,患者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更多与肌肉线粒体消耗量相关,临床表现严重的SUCLG1突变患者mtDNA拷贝数持续低于正常对照的15%,而SUCLA2突变患者和具有较温和表型的SUCLG1突变患者,mtDNA拷贝数为正常对照的15%~52%,mtDNA缺失较轻。Liu等报道3例中国患儿临床表现均较国外报道轻,外周血白细胞mtDNA拷贝数降至正常对照的68%~90%。与国外报道相比,本例患儿病情较轻,可能与mtDNA拷贝数降低程度较轻有关。此外,患儿胸廓畸形,脊柱侧弯、后凸,轻度表观异常(双眼内斜视,眼距稍宽,鼻梁低平,人中长,耳位低),与既往报道相符。本病患儿血丁二酰肉碱水平轻度升高,尿3-羟基丙酸、甲基丙二酸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增高,需与甲基丙二酸血症相鉴别。丙酮酸、乳酸增高;肝功能、心肌酶异常;两侧豆状核及尾状核萎缩,两侧脑室后部白质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均符合本病临床特点。
SUCLG1基因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生化代谢结果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则需要依靠基因检查。本例患儿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提示甲基丙二酸血症、线粒体脑肌病可能,使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患儿MUT、MMAA、MMAB等甲基丙二酸尿症相关基因检测未见可疑致病突变,SUCLG1基因检出2个杂合突变点,确诊为SUCLG1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其中c.CG为Liu等首次报道的突变,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C变为G,为错义突变,对蛋白功能造成影响。c.TC为新突变,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Mutationtaster、SIFT及Polyphen2软件预测可能具有致病性。c.TC突变使天冬氨酸(Asp)变成甘氨酸(Gly)(p.DG),使得酸性氨基酸变成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可能改变了蛋白的结构从而导致疾病。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左卡尼汀、肌酸、辅酶Q10、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如α-硫辛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已用于对症治疗,然而其有效性尚缺乏有力证据。肝移植及肝细胞移植可作为本病治疗的方法之一,我国尚缺乏相关经验。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差,大多数患儿因合并感染于儿童期死亡。对于不明原因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听力障碍伴高乳酸血症、轻度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患儿,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在明确基因诊断的前提下,可帮助患儿父母进行下一胎的产前诊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