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报告与学习体会4月20日

插文音乐

点击播放

7

-山医院任珺医师-

学习报告与体会

胃镜所见:

(-03-15)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体窦交界大弯侧偏后壁粘膜皱襞粗大,粘膜表面粗糙、糜烂,胃壁蠕动欠佳(活检14块),活检前2块时从活检口有少量乳白色液体流出。为著,最厚处1.31cm,未见明确低回声占位,病变处胃壁浆膜层超声检查提示:病变处胃壁全层增厚,以固有肌层为著;十二指肠乳头可见一大小约1.2*1.2cm的息肉样隆起,表面粘膜粗糙、糜烂(活检8块)。超声内镜检查示:壶腹部可见一横截面积大小约为2.15*2.03cm的低回声占位,病变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楚,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1.26cm、胰管扩张7.1mm,胆囊增大,超声探及范围未发现明显肿大淋巴结。

内镜诊断:

1、胃体窦交界大弯侧偏后壁粗大皱襞样改变性质待查?

2、十二指肠乳头息肉样隆起性质待查(腺瘤伴局部癌变?)

病理诊断:

1、胃体窦交界大弯侧偏后壁粘膜慢性炎,伴间质水肿,免疫组化

2、十二指肠乳头重度异型增生

CT:胃体扩张欠佳、胃窦大弯胃壁增厚,大网膜呈结节样、饼样增厚,考虑转移,肝内外胆管扩张。

(此病人于-04-08再次行胃镜检查,胃体窦交界大弯侧偏后壁处再次取14块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基本同上)

心得体会:活检后有白色液体流出多见于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而发生的肿瘤畸形,具有肿瘤和畸形双重特性;是由于淋巴管的异常增生所致,为淋巴管的畸形或胃壁发育障碍,其可不断增长向周围组织间隙浸润,包绕大血管和神经组织。

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别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糜烂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若原始淋巴囊出现错构,而未与静脉系统相连通,导致淋巴系统的循环障碍就产生囊状淋巴管瘤。

继发性的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梗阻引起的,与手术、慢性感染或放射线等可能有关。

淋巴管瘤以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见,发生在腹部多位于后腹膜、肠系膜、胃肠道等处,位于肠系膜的淋巴管瘤又称肠系膜囊肿。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单纯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腹痛: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症状,不易被发现,随着肿瘤增大表现为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腹痛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症状,约2/3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部位大多与肿瘤位置一致。腹痛的性质不一,有腹部不适、隐痛、胀痛,甚至剧烈疼痛,当囊状淋巴管瘤出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酷似急性阑尾炎之类的表现。

腹部肿块:临床上绝大多数可触及包块,一般先有肿块存在,后出现腹痛,肿块的部位不定,与其肿瘤所在肠系膜的部位(右下腹、中腹部、左下腹、左上腹等)有关。肿块质较软,表面光滑有囊样感。一般都有较大的活动度,向左右方向移动度较上下方向移动度更为明显。无明显压痛或轻度压痛。肿块大小不一。患者还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理特点:

(1)可浸润周围组织,常沿周围间隙生长,有跨区生长倾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2)淋巴管瘤有不断增长倾向,一般呈进行性或间歇性增大,当发生感染或出血时可突然增大。

(3)淋巴管瘤的类型与病变所在部位的组织结构有关,皮肤及黏膜浅层好发单纯淋巴管瘤,疏松的组织内好发囊状淋巴管瘤如颈部、后腹膜,而肢体、唇舌好发海绵状淋巴管瘤。

(4)三型淋巴管瘤中,囊状淋巴管瘤最多见,且常呈多囊状。

淋巴管瘤CT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囊状淋巴管瘤常有很薄的包膜,表现为多房或单房的低密度囊肿,其内有分隔;有向周围间隙蔓延生长的趋势,可同时累及多个间隙;

(2)囊状淋巴管瘤呈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病变,当囊内出血或并发感染时,其内密度常不均匀,囊液可见分层状改变;

(3)囊状淋巴管瘤的包膜与分隔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可混有脂肪、平滑肌、血管和神经组织,增强间隔可强化,囊液不强化,不含或很少含血管的淋巴血管瘤不强化。

MRI:T1WI囊肿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继发感染时T1WI信号升高但仍比肌肉信号低,合并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MRI可清晰勾画出整个肿瘤的轮廓及周围浸润情况。

此病人胃体窦交界大弯侧偏后壁粗大皱襞样隆起,多次、多块活检病理、免疫组化均未发现恶性组织;因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部病变有影响其淋巴管回流的可能,结合活检时乳白色液体的出现,此病人胃体窦交界大弯处病变淋巴管瘤可能性较大。

内镜所见:

沿回盲瓣进入回肠远端约15cm,所见回肠远端未见明显异常,距肛门缘约80cm、40cm结肠可见2枚大小约0.4cm*0.4cm、0.6cm*0.6cm的息肉(分别活检1块,其中80cm钳净)。距肛门缘约12cm、4cm直肠可见2个大小约0.4cm*0.3cm、0.4cm*0.4cm类结节样病变(分别活检1块)。余所见结肠粘膜光滑,完整且血管网清晰可见。距肛门缘约3cm直肠可见一大小约0.6cm*0.6cm的结节样病变,表面光滑,呈淡黄色,活检2块,余直肠粘膜充血,略粗糙,可见散在扁平息肉,余所见结肠及直肠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外痔。

内镜诊断:

1、直肠结节样病变(性质待病理,距肛门缘约3cm)考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建议行超声内镜检查,建议内镜下治疗;

2、直肠类结节样病变(性质待病理,距肛门缘约4cm、12cm),其中,距距肛门缘12cm处警惕神经内分泌肿瘤;

3、结肠息肉(性质待病理),建议择期内镜下治疗。

心得体会: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具有从惰性的缓慢生长,低度恶性,直至髙转移性等明显恶性的一系列生物学行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直肠黏膜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相比,其治疗方式较多,年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治疗共识中指出,直径1cm的肿瘤,如果分化良好且无固有肌层浸润应行内镜下切除,如果分化不良或出现固有肌层浸润应行经肛门局部切除;直径1~2cm的肿瘤,如果分化良好且无固有肌层浸润应行内镜下或经肛门局部切除,如果分化不良或出现固有肌层浸润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直径2cm的肿瘤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1、术前评估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某些特征与其发生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关,如肿瘤直径2cm、内镜下异常表现、固有肌层浸润、脉管侵犯及镜下核分裂像数高等。直径1cm的肿瘤很少发生转移(3%),1~2cm的肿瘤发生转移的几率为10%-15%,2cm的肿瘤发生转移的几率升至60%-80%。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典型内镜表现为广基的半球形隆起,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黏膜覆盖完整且比较光滑,提示肿瘤性质不良的内镜表现有中央凹陷、窄基、表面充血、糜烂或溃疡。术前发现相关特征能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存在高危因素的肿瘤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借助超声探头可明确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浸润,但是EUS的诊断准确率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对超声探头感受器有效范围外的直肠周围淋巴结无法评估,并且因为直肠系膜不能显示,无法判断可疑受侵淋巴结是否位于直肠系膜内。对不同影像学检查用于直肠肿瘤局部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评价的meta分析表明,EUS诊断直肠肿瘤固有肌层侵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度高达94%和86%,诊断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7%和78%;MRI诊断直肠肿瘤固有肌层侵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4%和69%,诊断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6%和76%。

应对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标本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有无转移高危因素如肌层浸润、核分裂像数高及脉管侵犯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或密切随访。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与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既往对符合内镜手术指征即直径2cm、分化良好且无固有肌层浸润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为主,但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革新,尤其是间断带陶瓷绝缘头IT刀的应用,ESD应运而生,并被广泛用于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同时结合EUS可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与EMR相比,ESD切除范围更大,手术平面可深达固有肌层,保证了足够的侧方切缘和垂直切缘,从而提高完整切除率,同时可对病理标本进行更准确的检查。

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中,仅推荐对直径2cm的病变行局部切除。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黏膜底层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大多数肿瘤位于黏膜下层,所以最常见的肿瘤形态是广基占位,这增加了EMR的手术难度,相比于窄基占位,更难获得完整切除,esd有较好的优势。

3、根治性切除

对于直径2cm、侵犯固有肌层、具有转移高危因素或已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治疗应等同于直肠腺癌,行标准的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综上,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式较多,推荐在术前行EUS或MRI以指导治疗,如果能够严格把握治疗指征,可获得良好的微创治疗效果。

7

-医院何兰英医师-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见:

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后3月。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齿状线距门齿约39cm,贲门及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距门齿约40-45cm胃体前壁及距门齿约为42-43cm胃体后壁局部黏膜呈瘢痕样改变,瘢痕处黏膜充血、粗糙,瘢痕处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等,胃窦充血、水肿,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胃体前壁及胃体后壁局部黏膜呈瘢痕样改变,与本院-10-23内镜检查结果对比明显好转,具体请结合临床。

心得体会:

该患者胃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明确,现为放疗后3月,复查胃镜检查提示距门齿约40-45cm胃体前壁及距门齿约为42-43cm胃体后壁局部黏膜呈瘢痕样改变,瘢痕处黏膜充血、粗糙,瘢痕处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等。检查结果提示较前明显好转。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最早于年由Isaacson等提出,年WHO新分类中将其命名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type)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它是来源于胃肠道及其它粘膜组织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正常情况下,除回肠末端的Peyer’s结节外,胃肠道没有淋巴组织。经过反复感染,自身免疫而形成获得性淋巴组织,这是形成MALT-type淋巴瘤的先决条件,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免疫增生性小肠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等。MALT-type淋巴瘤可发生于胃肠道、唾液腺、泪腺、肺、甲状腺、韦氏环、眼眶、结膜、咽、气管、胸腺、肝、肾、结缔组织及膀胱等具有同样特征的其它部位。这类淋巴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大多限于局部,进展缓慢,属低度恶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性、免疫表型及基因型。合适的治疗方案仍未确定,目前多以局部治疗为主,手术切除加或不加放化疗,可使病人获得满意的疗效,其5年生存率达80-95%。

胃的MALT-type淋巴瘤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即可消退,所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首先应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和内窥镜随诊,当抗菌治疗无效或失败时才考虑其它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是应用最多的方法,术后辅以局部放疗。单纯的低剂量放疗(30Gy/4周,1.5Gy/f)对胃MALT型淋巴瘤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并且保留了胃的功能。放疗的适应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经抗菌治疗无效及复发。化疗在胃MALT型淋巴瘤中应用的报告不多,对提高生存率的作用仍不明确。对于晚期患者应提倡化放疗的联合应用。

内镜所见:

食管中上段癌术后1年10个月。食管距门齿22cm可见四壁不规则线性糜烂,无明显融合,吻合口距门齿约24cm,可见吻合钉,未见溃疡及增生改变,其下方胸胃黏膜粗糙,11-2点位黏膜粗糙,NBI观察腺管呈管样,活检1块,质软。残胃体黏膜粗糙,左侧壁可见一条皱襞较为粗大,表面黏膜尚光整,距门齿32cm见局部轻度隆起,中央发红,NBI观察MV增粗,活检2块,质软,胃窦黏膜尚光整,散在充血,幽门圆,开放尚好。十二指肠球部、球后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食管癌术后

反流性食管炎(LA-B),建议门诊PPI及抗反流治疗

吻合口下方黏膜粗糙,炎症可能,病理回报后随诊

残胃隆起病变,炎症可能,病理回报后随诊

吻合口未见狭窄及增生

残胃炎

心得体会:患者为食管癌术后,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反流性食管炎,该患者有反酸、烧心不适症状,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22cm可见四壁不规则线性糜烂,无明显融合。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明确。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式有如下:

1、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抬高床头、戒烟等;

2、PPI是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首选药物,单剂量PPI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PPI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PPI;

3、PPI疗程至少8周;

4、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GERD患者及重度食管炎患者,PPI剂量通常需要加倍;

5、对PPI治疗有效但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抗反流手术是另一种治疗选择;

6、内镜治疗GERD的长期有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7、维持治疗方法包括按需治疗和长期治疗;

8、PPI停药后症状复发、重度食管炎患者通常需要PPI长期维持治疗。

该患者为食管癌术后,主要是因为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故治疗上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口服PPI治疗。

7

-医院王伟医师-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见:

食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齿状线距门齿约38cm,贲门粘膜光滑,反转观察贲门无明显松弛。粘液池清亮,胃底、胃体粘膜未见明显异常,皱襞柔软,胃壁蠕动及扩张良好;胃角粘膜光滑,胃窦粘膜光滑,散在充血。幽门圆,开放尚好;十二指肠球部、球后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心得体会: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粘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的减少。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只要指幽门螺杆菌

2、刺激性物质烈酒、浓茶、浓咖啡等,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

3、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克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粘膜而引起炎症。

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有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伴有出血、黑便等。病人症状反复,无规律。

检查以胃镜和活组织检查为主,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粘膜表面粘膜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粘膜红白相见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见,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粘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粘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活检标本做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

内镜所见:

远端胃大部切除后(毕II式)1年。

食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距门齿约39cm处为食管胃交界线,贲门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残胃粘膜充血、水肿。距门齿约45cm处可见胃肠吻合口,吻合口处粘膜充血,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吻合口狭窄,内镜(外径10.8cm)通过有阻力。进入右下侧开口(输入袢?)小肠距门齿55cm,可见肠间吻合口,嵴部可见直径约5mm溃疡,质软;进入左上开口约15cm,所见小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胃大部切除术后(毕II式)

残胃炎,吻合口狭窄,观察症状,必要扩张治疗

肠间吻合口溃疡,病理回报后随诊,门诊予粘膜保护剂治疗

心得体会:

胃大部切除术--毕II式

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式很多,但基本可分为二大类。

1、是在胃大部切除后将胃的剩余部分与十二指肠切端吻合(毕罗氏1式),在此原则下有多种变式。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吻合后后胃肠道接近于正常解剖生理状态,所以术后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并发症少。当十二指肠溃疡伴有炎症、疤痕及粘连时,采用这种术式常有困难,有时为了避免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的张力过大,切除胃的范围不够,就容易引起溃疡复发。对胃酸分泌高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不太适合,故此术式多用于胃溃疡。

2、毕罗氏(Billroth)II式是在胃大部切除后,将十二指残端闭合,而将胃的剩余部分与空肠上段吻合。自年毕罗I式以来,至今也有多种改良术式。此法优点是:胃切除多少不因吻合的张力而受限制,胃体可以切除较多。溃疡复发的机会较少,由于食物和和胃酸不经过十二指肠,直接进入空肠,十二指肠溃疡即使未能切除(旷置式胃大部切除术),也因不再受刺激而愈合。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广,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缺点是目录术操作比较复杂,胃空肠吻合后解剖位置改变较多,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有的并发症甚为严重。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Roux-en-Y吻合1.远端胃大部切除后,缝合关闭十二指肠残端;2.在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0-15cm处切断空肠;3.残胃和远端空肠吻合;4.距此吻合口以下45-60cm处,空肠与空肠近侧断端吻合。优点:防止术后胆胰液流入残胃,减少反流性胃炎发生。

7

-医院何乔医师-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见:

食管粘膜略粗糙,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2cm。胃底未见明显差异。贲门至胃体小弯及后壁局部黏膜充血、粗糙、糜烂、局部可见溃疡(距门齿约为42-49cm),病变溃疡底较深且覆以白苔,病变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病变处胃壁略僵硬。病变周围胃体小弯局部黏膜充血、粗糙(距门齿约为49-52cm,活检4块)。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黏膜下血管透见(于胃窦前壁,活检1块)。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贲门至胃体糜烂,局部溃疡(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42-49cm),考虑为癌。

2.病变周围局部粘膜充血、粗糙明显(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49-52cm),病变累及待除外。

3.慢性萎缩性胃炎(性质待病理)以胃窦为著。HP(+)

心得体会:

通过老师胃镜报告描述诊断。在内镜下怎样观察病变,怎样分期,判定浸润深度。本例病人是贲门至胃体小弯及后壁局部黏膜充血、粗糙、糜烂、局部可见溃疡(距门齿约为42-49cm),病变溃疡底较深且覆以白苔,病变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病变处胃壁略僵硬,病变周围胃体小弯局部黏膜充血、粗糙(距门齿约为49-52cm,活检4块)。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黏膜下血管透见(于胃窦前壁,活检1块)。幽门充血、水肿。

内镜形态分析根据巴黎分类标准,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分为0-1型(0-lp型,0-Is型)、0-II型(0-IIa型,0-IIb型,0-IIc),0-III型。统计分析早期胃癌的发生部位,以及普通白光内镜下病灶的色调、有无清晰的边界,边缘部是否不规则(呈毛刺状)、表面是否规则(形态和色调)、周边黏膜有无萎缩/肠化、有无自发性出血、表面有无溃疡及白色不透明物质(WOS)等特征。将病按直径大小分为微小胃癌(直径≤0.5cm)、小胃癌(0,5cm直径≤1.0cm)及直径1.0cm的早期胃癌,比较其白光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分析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其中包括NBI放大内镜下是否观察到病灶微血管(microvascular,MV)、微细结构(microsurface,MS)的肿瘤性改变及与周边非瘤组织的界限,以及靛胭脂染色在突出显示病灶边界及其表面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内镜所见:

距门齿约为32-34cm3-6点位食管可见一NBI+放大示IPCL分型为B2型,病变处碘染色不着色。余食管黏膜粗糙。食管黏膜略粗糙。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7cm。贲门可见一浅表凹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39-41cm,0-Ilc),表面黏膜粗糙、糜烂,放大胃镜可见异型血管且黏膜表面微结构消失,病变质脆触之易出血。胃体上部小弯侧黏膜充血、粗糙。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胃角局部黏膜粗糙、糜烂。胃窦部黏膜充血、略粗糙,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食管浅表隆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26-30cm),考虑为早期食管癌,建议内镜下治疗。

2、贲门浅表凹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39-41cm),考虑为早期贲门癌,建议内镜下治疗。

3、胃体上部小弯侧膜充血、粗糙(距门齿约为41-43cm)。

4、胃角糜烂灶,建议密切追随。

心得体会:

1、早期食管癌分期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白光内镜下浅表隆起型病变(0-IIa型),病变表面黏膜颜色改变,粘膜异常(充血、粗糙、糜烂)。NBI+放大示IPCL分型为B2型(B2型血管为非攀状血管,浸润深度为MM/SM1),病变处碘染色不着色,(碘染色原理,胃镜下喷洒碘液对食管黏膜染色,然后根据食管黏膜着色深浅、着色范围及边缘,判断肿瘤存在的可能。正常成熟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糖原,遇碘染色后呈棕褐色,当食管炎症或癌变时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后相应部位呈淡染或不染区。粉色征:喷洒碘溶液后病变部位呈不染或者淡黄色,2~3min后,HGIN和癌变部位可变为粉红色,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和HGIN。),故可行粘膜下切除术。

2、早期贲门癌分期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贲门白光内镜下可见一浅表凹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39-41cm,0-Ilc),表面黏膜粗糙、糜烂,放大胃镜可见异型血管且黏膜表面微结构消失,病变质脆触之易出血。建议内镜下治疗。

长按识别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所医院治白癜风好
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ys/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