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否丨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对于衰老与死亡,你只有在被击中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

今年是大师相继陨落的一年,国外的纪梵希、霍金,国内的李敖、单田芳、师胜杰……再到最近的李咏、金庸、邹文怀、蓝洁瑛,媒体总结道:“这是一个文化殇秋,而回忆与怀念是这个秋天的旋律。”

PhotobyNathanDumlaoonUnsplash

我们在缅怀的同时,不禁对生命开始反思,原来对于终将经历的衰老与死亡,我们不过是无知的愚民。而这本《最好的告别》,或许会让你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名医生,在宣传页上你能够看到对阿图的介绍,“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全球十大思想家”等等,但这本书,之所以会契合国人内心,我觉得和阿图在印度文化中的经历密不可分。

他一手掌握着代表科学的先进医疗思维,而另一方面,他又能回归到人本身,用东方的传统智慧去参透生老病死。

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充满了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重新解读衰老,真正的接受死亡。

衰老,是一个过程

提到衰老,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有人说,是渐渐消失的发际线、花白的头发、眼角的皱纹……

PhotobyCristianNewmanonUnsplash

可是阿图告诉我们,衰老是一个渐渐丧失的过程,除了外貌上的改变,更加深刻的,是身体不同器官的不断凋零:

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想想我们的牙齿吧,人体内最坚硬的物质就是这些白色的牙釉质了。随着年龄渐长,它们也会磨损,隐约显露出下面柔软的、黑色的层次。与此同时,供应给牙髓及牙床的血液减少,唾液流缩减;牙龈容易发炎,脱离牙齿,暴露牙根,使之不稳定并延长其显露部分,尤其是那些较短的牙齿。

周到的口腔保健有助于防止牙齿掉落,但衰老又横亘在我们的眼前。例如,关节炎、震颤或轻微中风都会使得刷牙和用牙线洁牙变得困难,而且,由于神经的敏感性随着年轻增长而下降,人们可能很晚才意识到牙齿孔洞和牙龈问题。在正常的生命历程中,下颌肌肉损失40%的质量,而下颌骨会丢失20%的骨质,变得多孔而乏力。由于咀嚼能力弱化,人们转而吃柔软的食物,而这类食物一般富含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引起牙齿孔洞。到60岁的时候,在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人们一般都已失去了1/3的牙齿。85岁以后,大约有40%的人已经一颗牙齿都没有了。

在我们的骨头和牙齿软化的同时,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变硬了。血管、关节、心脏瓣膜甚至肺,由于吸取了大量的钙沉积物,从而变得坚硬。在显微镜下,血管和软组织中的钙与骨头的钙是一模一样的。手术的时候,进入老年人的体内,手指能感受到其主动脉和其他血管已变硬并缺乏弹性。研究发现,同胆固醇水平相比,骨密度的降低甚至能够比动脉粥样硬化更好地预测死亡。随着生命的老化,钙好像从骨骼渗漏出来,进入了组织。

为了使同样数量的血液流经变窄、变硬的血管,心脏只得产生更大的压力。结果,一多半的人到了65岁时形成了高血压。由于必须顶着压力输送血液,心脏壁增厚,对运行需要的反应能力减弱。因此,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稳步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爬一段楼梯而不喘粗气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心脏壁在增厚,而别的部位的肌肉却变薄了。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80岁时,我们丢失了25%-50%的肌肉。

从手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整个过程的演进:40%的手部肌肉存在于手掌肌肉和拇指肌肉。仔细观察老年人的手掌以及拇指根部,会发现肌肉组织不是凸出的,而是平坦的。X光片显示动脉钙化的斑点,骨头呈半透明状态——从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从而使关节表面显得粗糙、破损,关节间隙塌陷,能看得见骨头挨着骨头。病人会感觉关节周围肿胀,手腕的活动范围减少,抓握能力减弱,并容易疼痛。手还有48条有名称的神经分支。手指垫的皮肤处对机械刺激作出反应的感觉器官退化会导致触觉失灵;运动神经元的丧失会导致灵活性下降,手写能力退化;手的速度和振动感会衰退,由于手机的按钮和触屏面积小,使用标准手机越来越困难。

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过程可以延缓(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等方法),但是,无法终止——功能性肺活量会降低,肠道运行速度会减缓,腺体会慢慢停止发挥作用,连脑也会萎缩。

30岁的时候,脑是一个克的器官,颅骨刚好容纳得下;到我们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了差不多2.5厘米的空间。所以老年人的头部受到撞击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实际上,大脑在他们颅内晃动。最先萎缩的部分一般是额叶(掌管判断和计划)和海马体(组织记忆的场所)。于是,记忆力和收集、衡量各种想法(即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然后就逐渐下降。处理速度早在40岁之前就开始降低。到了85岁,工作记忆力和判断力受到严重损伤,40%的人都患有教科书所定义的老年失智(痴呆症)。

头发变白只是因为给头发提供颜色的色素细胞枯竭了。头发的色素细胞只有几年的自然寿命,我们是依靠头皮以下的干细胞代替色素细胞。然而,干细胞池也会逐渐枯竭。于是,到50岁的时候,一般人会有约一半的头发变白。

在肌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慢慢失效,残渣聚集,成为胶黏的、黄棕色的色素凝块,即所谓脂褐质,这就是见之于皮肤的寿斑。随着脂褐色的汗腺中积累,汗腺逐渐失灵,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中风和热衰竭(中暑)。

眼睛无法视物的原因有所不同。晶状体是由极其耐久的晶体蛋白构成的,但是,其化学成分会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会降低——因此,许多人都有的远视(老花眼)往往始于40岁。这个过程还使得晶体逐渐发黄。即便没有白内障(由于年龄、过度接触紫外线、高胆固醇、糖尿病或抽烟等导致晶体白浊混沌),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

年龄大了,脊柱前凸使得头朝前倾,所以你直视前方的时候,别人以为你在望天花板。仰望的时候吞咽,偶尔会噎着,这个问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而衰老的结果就是,我们和老年人被划进了不同的世界。

他们体验着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的危险,而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之前我很不理解,初夏的时候,我姥姥还要穿着长裤长褂,我问过她,这么热了,你怎么还穿这么多。

姥姥说,我觉得还很冷啊。

我姥姥今年80多岁了,50多年的距离,让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同一个夏季的温度。

只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领悟到这一点。对于老年人的很多行为,我们多是嗤之以鼻,然后便不再深究。因为我们还太年轻,以为衰老离我们还太远,或者我们从未想过会老成祖辈的模样。

可是衰老终究是平等。

终有一天,我们再也追不上这个时代的快节奏,再也追不上家里年轻人的步伐,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才终究咀嚼出这份疏离感与孤独感带来的无助。

但衰老带来的毁灭性远不止如此。

老而无用

我记得高中时读过一首诗,开头两句是: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刘禹锡早就明白了,人的老去终究不会成为一笔财富,对于老人的崇拜与尊敬也成了太久远的规矩。

特别是现在,市场上的主力军永远集中在最年轻的那一批:90后、00后、甚至10后。

当我们越来越在意自己,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背离传统,背离传统中家庭的束缚。家庭中的老者、社会中的老者,再也无法享受昔日的尊敬,可以说,他们被“平权了”,被年轻人看作一个平起平坐的个体,少了那份年龄带来的“荣誉”。

PhotobyJakeThackeronUnsplash

这种翻天巨变,也是阿图正在经历的,只是他说得更加透彻了:

社会老龄结构本身改变了。过去,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而那些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常常作为系统、知识和历史的维护者,具有特殊作用。一直到死,他们往往维持这一家之长的地位和权威。在很多社会,老年人不仅享有(晚辈的)尊重和顺从,而且主持神圣仪式,支配政治权利。老年人倍享尊崇,以至于在报告年龄的时候,人们往往假装比实际年龄年长,而不是年轻。

人口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岁数累积”……

但是,高龄不再具有稀缺价值。在美国,年的时候,65岁以上的人在人口中比例不到2%,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14%。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现在,中国是地球上第一个老年人超过1亿的国家。

如今由于信息与传播技术(始于印刷术并扩展到互联网)的发达,老年人不再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了,崇老文化瓦解了。新技术创造了新职业,要求新的专业技能,进一步破坏了经验和人情练达的独有价值。曾经,我们会向一个老前辈求教如何认知世界,现在则直接上谷歌查询;如果不懂电脑,我们的第一个念头也是求助一位少年达人。

寿命的延长改变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农耕时代,长寿的父母往往为奋斗中的年轻夫妻提供他们需要的家庭稳定、进取建议及经济庇护。……但是,一旦父母的寿命显著延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摩擦就会加剧。对于年轻人而言,传统的家庭制度不再是安全的来源,而是对控制权(对财产、财务,甚至其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决定)的争夺。

经济全球化戏剧性地改变了年轻人的生存境遇。国家的繁荣有赖于他们逃离家庭期望的束缚,走自己的路——去任何能够找到工作的地方,做任何喜欢的工作,同任何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历史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楚: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代际之间的权力角逐关系通过重新协商而化解,方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其说老年人丧失了传统地位和控制权,不如说他们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权。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它赋予人们,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一种更多自由(包括更少受制于其他几代人的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不再受到崇拜,但那并不是因为被对年轻人的崇拜所代替,而是代之以对独立的自我崇拜。

在小说《每个人》中,作家菲利普·罗思说得更加苦涩:“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而每个老年人,不过躺在死亡的砧板上,绝望地被衰老凌迟处死。

为何要读懂衰老与死亡?

可以说,这真的是本不够轻快的书,阿图以父亲的衰老和死亡为线索,牵扯出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老病死。

而生死大事,无论如何,我们读起来都多了一份忐忑。

但为什么还是要推荐这本书呢?

因为我们终究会经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最爱的人独自经历这场炼狱时,如果我们能懂得哪怕百分之一的痛苦,是不是也能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孤军奋战。

一个衰老的生命,同样闪耀这生命之光,值得我们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去深究。因为那是我们同样要面临的深渊。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AtulGawande)

索书号:R48/G

特约作者/////妍小喵

现居杭州

爱泡图书馆做读书笔记的码字工一枚

专栏/////读否

全新书评栏目

引导深度阅读

一次一本

一期一会

愿你遇上属于你的那本书

欢迎您留言写下感想

留言区排名前五的小可爱将获得

《最好的告别》一本

获奖名单将在下期公布

妍小喵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dky.com/wacs/9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